原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薛穎
央視網消息(記者 孔華)2016年發端,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化蛹成蝶”的強勁動力。
對此,從事了30年外貿、見證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外貿發展歷程的全國人大代表薛穎深有體會。
30年來,“MADE IN CHINA”走遍全球,外貿對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多年低水平、低價值産品出口,甚至山寨産品的出口,只注重“量”不注重“質”,一度導致國産商品出口規模陷入斷崖式下滑。與此同時,國人頻頻走出國門搶購馬桶蓋、化粧品、奶粉、高檔皮包、手錶等“洋貨”,陷入買買買的海淘、掃貨模式,令“國貨”陷入“外人不看好,自家人也不買賬”的尷尬境地。
“中國製造”該如何走出困境?供給側改革成為外貿企業涅槃新生的“華山一條道”。
“事實上,外貿企業的供給側改革從2008年就開始了。” 薛穎以餐墊舉例,“從一開始的木制、竹制、皮質到後來綠色環保的紙質以及新材料PVC材質等等,我們做了將近20年的餐墊出口,有十幾種材質的餐墊。國內、國際,做這種東西的廠家也多,如何讓顧客持續喜歡我們的産品,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對不同國家的市場和客戶進行研究,升級産品。”
薛穎表示,公司産品每年的設計更新率、産品淘汰率在50%-60%左右。薛穎介紹,去年公司獨創性地把加拿大的楓葉原葉放進PVC材質的餐墊中,“圈粉”無數,吸引了大量訂單,價格也提高了30%。僅餐墊這一個産品,去年的出口額就達到了1000萬美金。
“我們每天,甚至可以説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供給側改革。”薛穎認為,只有不斷提升産品設計、産品內涵、産品質量的外貿企業,才能真正持續佔領國際市場,乃至國際高端市場。
一方面,企業千方百計加大研發,提高産品質量,佔領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國家多項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的外貿政策促進了外貿供給側改革的步伐。
目前,供給側改革在外貿領域已初顯成效,外貿結構調整、動力轉換加快,國際市場份額增加,外貿的質量效益提高,對國民經濟貢獻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