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兩會,對世界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今年,來採訪的外國記者增至1500多名。英國《衛報》這樣報道,“兩會不再單純地關乎中國的國內事務,它具有全球影響力,對全球事務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
今年兩會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引發代表委員共鳴。在他們看來,如今的中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從容和自信,對話世界、融入世界。
理由一:發展創造中國奇跡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盧馨代表講了一件身邊小事:
我女兒在國外唸書。有一次,她回來告訴我,世界各國來的很多同學,都會問她同一個問題:“中國人為什麼要信仰共産主義?”她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告訴她:“如果不是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如果不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果不是改革開放,像你這樣的普通家庭的子女,怎麼能有條件去國外讀書?!”女兒後來把這個答案轉述給同學們,大家都很信服。的確,當今中國的國家實力擺在那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擺在那裏。
盧馨感慨,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創造了“中國奇跡”。“國外旅遊,人家聽説你來自‘China’,態度都很和善友好。那麼多國家和地區對中國護照實施了免簽;那麼多國外商店、餐館專門配備了會中文的服務員……現在還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大公司敢不重視中國市場?”盧馨説,“凡此種種,在過去想也不敢想。”
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經濟一直保持6.7%以上的速度增長,這幾年對於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始終在30%以上,讓7000萬貧困人口迅速脫貧。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代表認為,在這個歷史階段,我們變得自信,首先是因為經濟發展創下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和中國貢獻。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變化天翻地覆,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城鄉建設日新月異,13億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質的變化。巨力集團董事長楊建忠代表認為,我們的自信,來源於偉大的發展實踐、來源於不竭的改革勇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這是一個化蛹成蝶的轉型升級過程,我們有信心闖過關口、再創輝煌。
“‘中國製造’,再也不是低端偽劣的代名詞,中國的華為、小米、ViVO、OPPO等很多品牌,已具備和世界一流企業競爭的實力。”盧馨説,近年來,中國經濟在新常態倒逼下加速轉型升級,發展質量大幅提升。在一些領域,中國企業已經從跟隨者變成了引領者。這可以説是繼改革開放後,中國發展的新奇跡。“這一個又一個奇跡,都是我們獨特的道路、理論、制度所成就的。你説,中國人應不應該自信呢?”
“困難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動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這句話,説到了代表委員的心坎上。代表委員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將2017年的經濟增速調至6.5%左右,並提出“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這符合經濟規律和客觀實際,可以讓中國經濟跑出更好的姿態,充分展示了我們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定力和自信。
理由二:世界分享中國方案
從北京奧運到杭州G20峰會,從“一帶一路”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呈現出有擔當的大國形象,獲得世界越來越多的認同和尊重。
“體育事業是觀察中國進步的一個窗口。”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段世傑委員説,近年來不僅中國選手在世界大賽中有了更強的競爭力,隨著中國各方面發展形勢向好,眾多國際賽事也把目光投向了越來越自信的中國。
“中國自信,已經成為國家和國人共有的表情。”中國僑聯常委潘慶林委員認為,不單海內外同胞正在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世界也在不斷學習“中國方案”,深刻領略其內涵。
中國高鐵連通世界,中國企業給海外帶去新的經驗和模式,“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中國的每一步前進,都在惠及世界;中國的每一次探索,都在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潘慶林説,中國智慧和中國貢獻,不僅使我們有理由自信,也使世界從中國的發展中找到信心。
更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給世界帶來中國標準、中國模式。
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代表,從2013年起開始擔任國際玻璃協會顧問委員會主席。他説,這些年,經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在玻璃製造領域,我們的技術完全實現國産自有,還出口海外。目前,中國正在帶領世界制定玻璃的行業標準。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海爾為全球傳統企業轉型,特別是大企業轉型,貢獻了‘中國模式’。”海爾集團公司總裁周雲傑代表口中的模式輸出,是指海爾首創的“人單合一”模式。
該模式係海爾首創,以創造用戶價值為導向創新管理,讓海爾冷櫃在尼日利亞市場上連續11年份額第一;讓海爾在巴基斯坦的品牌知名度達到99%,成為名副其實的本土化知名品牌;讓日本三洋在並購8個月之後,白電業務實現扭虧。
王戰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第一段是從建立深圳特區到沿海14個城市開放,形成沿海開放開發經濟帶;第二段是從浦東新區到沿海14座港口開發,形成長江經濟帶;現在是第三段,我們開始推廣複製這一模式和制度,通過“一帶一路”等渠道,分享“中國方案”。這必定能帶動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繁榮發展。
“中國道路,是在中國國情之根上生長出來的發展道路,體現的是對自己國情、本民族特殊性的自信,但它同樣能為其他國家發展中的困惑提供新的視角和解答。”去年,王戰跑了2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探討如何把我們中國的工業園區、高新區發展模式推廣出去,帶動“一帶一路”國家發展。
理由三:百姓見證中國進步
所有群眾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房屋,告別了人畜混居;家家都有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通了電、連了網;合作醫療、養老保險、五保戶供養等實現了全覆蓋;7個行政村也全部通了公路……
“家鄉發生的變化説也説不完,發展真是一年一個樣,老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西藏林芝墨脫縣德興鄉黨委副書記白瑪曲珍代表興奮地講述了家鄉的變遷。
墨脫德興鄉是以門巴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鄉,因為自然災害頻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發展緩慢。2013年,墨脫公路通車,結束了“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縣”的歷史,墨脫也由昔日的“孤島”逐漸成為“熱島”,加速發展。
白瑪曲珍介紹,去年鄉里4個農家樂累計接待遊客5800余人次,營業額25萬元,帶動群眾增收8萬元;同時,農牧民每人每年還能享受公益林補貼、邊防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各項優惠政策。
“現在又在修建派墨公路,這是墨脫第二條通往外界的生命線。”白瑪曲珍説,通了路,群眾的致富渠道也越來越廣了。
小村落,折射大中國。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是中國最北的村落之一。該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代表説:“我們村2010年前後人均收入3萬多元,現在已經達到7萬多元了,足足翻了一番還多。收入高了、日子好了,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鄉親們信心足著呢!”
付華廷介紹,村集體資産目前已達20多億,一棟棟嶄新的小別墅、一排排整齊的公寓樓拔地而起。村民可以享受免費的油、米、面、肉等14項福利,還有就學、合作醫療、物業管理等10項免費待遇。“有了黨的好政策,再加上自己肯幹、實幹,日子越來越好。”
湖南省新化縣曹家鎮展望村村主任楊娟娟代表上任已有6年,她親眼見證著“幸福中國”在身邊顯現。路好走了,過去去縣城騎摩托車要3個小時,如今只需要50分鐘;水好喝了,村裏1900多人過去只能“靠天喝水”,如今像城裏人一樣,在家裏擰開水龍頭就能喝上乾淨的自來水;夜不黑了,過去的一年,村裏裝起了100盞太陽能路燈;腰包鼓了,村裏人賺了錢,建起了一棟棟小洋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大力促進就業創業,辦好公平優質教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代表委員堅信,只要我們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繼續前行,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會越來越強,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理由四:文化提升中國魅力
“好的文化是屬於全世界的。2014年,我曾率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到法國演出。一齣戲連演8場,場場都是爆滿,其中有一場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那場的觀眾都是15歲以下的孩子。演出過程中,全場格外安靜,孩子們看的特別認真。演完後有人採訪現場的孩子,他們説從中國戲劇中看到了美好的人性。”
這是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曾靜萍代表的親身經歷。她認為,中國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這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植根于中華文化當中,中國人沒有理由不自信。”
“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説,文化自信是民眾對祖國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充分肯定,它積澱著民族文化的基因與精神,寄寓著人民的選擇和願望,連接著國家的歷史和未來。”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代表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內在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強弱的直接表現。
“文化自信是創作的核心。”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陜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代表以作曲為例分析,很多作曲理論都來自歐美體系,學生學完以後要跳出來,向自己的民族音樂學習,讓兩者融合,用中國的語言講好中國的故事。
“我對陜西這塊土地情有獨鍾,對民族文化充滿了自信。”趙季平代表説,陜西這塊土地,既有歷史積澱,也有紅色基因。“我們的基因不能丟,我們到民間尋找創作靈感的基本功不能丟。”
王戰説,在文化走出去時,我們要學會傳承創新,做好轉化、翻譯,讓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都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社會的含義,從而構建承載中國文化價值的國際話語。
佛教傳入中國後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中國佛教。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認為,“佛教文化所包含的知足感恩的生活方式、清凈恬淡的精神境界、自利利他的慈悲智慧,能夠幫助社會大眾提升道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安定、文明進步。”水墨漫畫、面人動畫片、賢二機器僧……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佛教被賦予了生動親切的現代活力。從2009年起,學誠陸續開通了14個外語和民族語種的微博,每天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
曾靜萍認為,要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更新對外傳播中的傳播理念,進一步增強文化資源轉化的能力,將豐富積澱的“固態化”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流動”、可“攜帶”的文化産品。
China是什麼?是中國,也是瓷器。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何炳欽代表説,文化走出去需要一定的載體,而千年窯火煉就的景德鎮陶瓷文化,正是中國與世界交流、融合的一個非常好的橋梁。何炳欽介紹,近年來,景德鎮在國內外舉辦各類創新陶瓷精品展數百場。這些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讓景德鎮陶瓷文化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本報記者曹樹林、賀林平、史自強、姜泓冰、徐靖、王沛、季芳、吳艷麗、何璐、溫素威、張丹華、魏本貌、曹怡晴、瓊達卓嘎、劉學、柯仲甲、侯琳良、蔣雪婕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