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記者 王賓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檢驗改革實效的“試金石”。醫改進入攻堅期,優質醫療資源如何合理佈局?怎樣讓老百姓看病更放心?
為實現便捷就醫、安全就醫、有效就醫、明白就醫,2015年起,我國衛生計生部門在全國開展“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發現,我國醫療機構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改進醫療質量,創新服務模式,助力提升群眾滿意度。
破解“三長一短”:讓信息跑在患者前面
“掛號像春運”“摸黑奔波跑斷腿”……記者在各地調查發現,大醫院“三長一短”的問題長期以來被基層群眾詬病:掛號排隊時間長、看病等候時間長、取藥排隊時間長而醫生問診時間短。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説,需求側滿意度是體現醫改“含金量”的重要一環。
群眾就醫的麻煩少了,醫療便民的“幸福感”才能多起來。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地運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改進服務質量。截至2016年底,三級醫院預約診療率平均達到38.6%,同比提高6.5%;1378家醫療機構提供移動支付結算方式,同比增加710余家。到2017年,三級醫院預約診療率將大於等於50%。
讓信息跑在患者前面,主動作為贏來的是群眾的口碑。北京兒童醫院從2016年6月起率先試點“非急診全面預約”模式,即除影響生命體徵的急診病症外,其餘患者可通過手機APP、微信、電話、網絡或現場自助機等渠道預約就診。“就診患者擁擠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大型檢查集中預約也在很大程度上免去了家長和患兒的奔波之苦。”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助理趙成松説。
“要從根本上解決醫院人滿為患的問題,今後還要通過醫聯體的模式形成服務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焦雅輝説,改善醫療服務行動措施需與分級診療制度有機銜接,構建“優質資源是一家”的服務大格局,切實推進基層首診。
醫護質量提升在行動
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是改善群眾就醫感受、贏得老百姓就醫信任的關鍵抓手。面對疾病譜的變化和群眾迫切的就醫需求,醫療機構如何使服務“量、質雙升”?
以病人為中心、推行多學科診療模式,北京協和醫院不斷探索改變門診疑難病就診困難。醫院先後成立胰腺疾病、胸部疑難病、垂體瘤等近10個疑難病會診中心,匯聚多科專家為疑難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病人一次掛號可以見到多個相關學科的專家,這有助於加強多科協作,提高診療水平,同時避免病人往返奔波。我們還探索優化全面綜合績效考核制度,鼓勵收治疑難重症,實施手術分級專項考核,構築‘品質協和’。”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助理秦明偉介紹説。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有1507家三級醫院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臨床合理用藥指導,所有三級醫院、6000余家二級醫院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396家醫療機構設置日間手術中心,同比增加近300家。
國家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5年,衛生計生部門將持續提升醫療質量,加強日間手術精細化管理,加強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創新急診急救服務,並深入推進優質護理,進一步擴大優質護理服務覆蓋面。
醫患關係加入“潤滑劑”,群眾“滿意度”再提升
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成效如何?據了解,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實現縣級區域全覆蓋,醫療責任險和醫療風險互助金參保醫療機構近7萬家,覆蓋超過90%的二級以上醫院。
建章立制為和諧醫患關係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為明確患者的訴求渠道,江西省頒布實施《江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以來,第三方調解機構已調解醫療糾紛數千起。條例已成為醫療糾紛調解的主渠道,群眾維權也日趨理性。
2009年初,天津市以政府令的形式頒布實施了《天津市醫療糾紛處置辦法》,要求索賠額在1萬元以上的醫療糾紛都要到醫調委或法院解決,天津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同年成立。按照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有關要求,相關部門在構建和諧醫患關繫上不斷發力。截至2016年6月底,已調解糾紛3622件,8年來平均調解成功率達到86.5%。
“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的出現,不僅搭建了醫患雙方溝通協調解決醫療糾紛的平臺,完善了醫療糾紛依法、快速處理機制,還幫助醫療機構提高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從源頭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天津市衛計委主任王建存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