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科教臺 > 首頁

《百家姓》郝鄔安常

發佈時間:2014年01月13日 16: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常姓來源繁多,特別是和早期歷代官職有聯絡,這是一個顯著的特點。常姓源流有: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稱康叔封。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滕州)。衛國,于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淪為魏國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為秦國大軍所滅。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封邑為氏姓常者,史稱常氏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氏。該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故中國最早的常氏出於河南。因此,常氏族人應該説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源流三,出自姬姓,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封其支庶子孫于常(今江蘇常州),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四,源於羋姓,出自贏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趙恒之諱,屬於避諱改姓為氏。古代“恒”、“常”二字通義。恒氏,本是楚國公族恒思公之後,稱恒氏。到了宋朝時期,宋真宗名趙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諱,改恒氏為常氏,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部沿海一帶。
  源流五,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邑地常,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常,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地名稱,但實際上非具體的行政單元,而是魯國南部邊境地區的一塊地方之稱謂。在魯國常邑的軍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常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君主左右隨侍官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伯、常任,是一種對常隨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稱謂。在後世,常伯、常任等成為皇帝近臣的泛稱,皆以此為榮耀。在漢、唐、宋歷朝,所有類如“侍中”的大臣,皆稱常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常伯氏、常任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常氏。
  源流七,源於古教,出自遠古時期舜帝五典,屬於以傳統教義為氏。遠古時期舜帝執政時期,制定了五典,這就是後世詮釋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當時稱為“倫”。在春秋晚期新興封建地主階級興起之時,孔子就極端強調這終“倫常”,將“仁、義、禮、智、信”定為五常之標。戰國時期,在孔子的門徒弟子中,以及分裂為其家的儒教學派中,均有以“倫常”為姓氏者,或稱倫氏,或稱常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常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侍,是秦、漢時期設置的一種官稱,全稱為“中常侍”,簡稱“常侍”。在常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源流九,源於官位,出自西漢時期官吏常侍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尚書,本文治之官的總領大夫之稱,在秦朝時期就基本確定了“尚書”之稱。由於文治政務繁複複雜,因此在西漢時期,尚書之職分曹治事,其一稱“常侍曹尚書”,為漢武帝劉徹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設置,歸由少府管轄,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書,均由常侍曹尚書來處理。由於文山書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書之下設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屬官位。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書”位“吏部曹尚書”,為六曹尚書之一,也成為後世歷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書”之始。在常侍曹尚書、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書、吏部尚書等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源流十,源於官位,出自東漢時期官吏常侍謁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侍謁者,是東漢時期所設置的一種官職,任官者身手敏捷,長相威武雄壯,文武具備,專職掌管朝堂威儀之事,兼最高政令的傳達等。權力頗巨,直接聽從皇帝指令。在常侍謁者令、常侍謁者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源流十一,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常平署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之下設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長官稱“常平署令”,專職掌管平倉出納、平準糧、帛、鹽價格,如同今天的國家物價總局局長。常平署令的官秩為從七品上,之下設有副職屬員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屬常平署,官員稱常平署丞,相當於今天各省、市、自治區物價管理局的局長,不過官任在中央王朝,時常下巡檢視而已。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源流十二,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常和署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時期,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在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于禮部儀鳳司之下設置有“常和署”,專職掌管回族音樂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稱為“管勾司”,後改稱為“常和署”,長官稱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貴的穆斯林擔當,官秩為正九品,屬下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師等附屬官員。隨著伊斯蘭教徒的不斷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為從六品。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師等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常氏,是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源流十三,出自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一.蒙古族漕丹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od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常氏。二.蒙古族常佳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nggiy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常氏。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於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丹東鳳凰城,屯墾于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後代多取漢姓為常氏,今主要聚居於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源流十四,出自回族,出自元朝時期撒馬耳汗人常志美,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常氏,據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記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寧,與當地常氏聯宗遂姓常。”在文獻《江蘇六合常氏譜序》中也記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遠,明永樂年間,祖泰雲,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老,為遷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氏回族皆自稱是明朝開國大將、開平王常遇春的後裔。
  源流十五,出自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一.滿族覺爾察氏,以地為氏,滿語為Giorca Hala,另有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係紫帶子者,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常氏、趙氏、肇氏、孫氏、陳氏等。二.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芮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常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等。三.滿族周延氏,滿語為Joyan Hala,後多冠漢姓為常氏、周氏。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和陜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恒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臺,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佔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常是大姓,名人很多。
  常惠,西漢太原人,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餘年始放還,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常惠之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顯赫。班固所作的《漢書》也曾特別為他列傳。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貢獻。
  常璩,東晉時史學家,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所著《華陽國志》記述了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間的巴蜀史事。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懷遠人,漢族,明代名將。臂長善射,勇力絕人。元末從劉聚  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歷官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攻寧國,中流矢,裹創再戰。升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于康郎山,轉戰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次年進平章政事,率軍包圍武昌,逼降陳理。從攻張士誠,以奇兵出其後。論功封鄂國公。吳元年(1367年)與徐達興師北伐,為副將,兼太子少保。相繼取山東、河南、河北諸郡縣。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轉攻太原。二年與李文忠率師北征,攻克開平。師還病卒,追封開平王,謚忠武。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每稱他為“天下奇男子”。
  這些且不詳細説了。我們現在倡導一種生活態度叫“知足常樂”,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來源。源於《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民間典故則是:
  書生常樂,年過三十,孤身一人,靠賣字畫為生。冬天某日,常樂身無禦寒之衣,家無隔夜之糧,畫也賣不出去,只得沿街乞討。經過一座小石橋,橋洞裏還有一堆剩火,僅余些許熱氣。常樂趕緊湊上去,一邊説:“知足了,知足了,有點熱氣就知足了!”一位辭官還鄉的官員正好從橋上路過,知道橋下“知足了,知足了”,很感慨,現今不知足的人多見,如此知足的人難得啊。於是,他就請常樂出來。常樂吟詩:“十年寒窗苦讀書,家境貧寒親友無,學生心中無奢望,冷天見灰也滿足”。官員很感動,就邀請常樂去家裏教家塾。常樂回答:“我有溫飽足以,願意為大人教育公子”。官員讚嘆:“知足者,常樂也!”
  常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channelId 1 1 1
猜您還喜歡 文化 科技 自然 歷史 人物
科教欄目

搜索更多 百家講壇 百家姓 的新聞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精彩視頻推薦
檢索地圖 更多
按欄目

央視欄目 |
百家講壇
| 走近科學 | 探索發現 | 讀書 | 自然傳奇 | 地理中國 | 科技之光 | 綠色空間 | 講述 | 我愛發明 | 人與自然 | 科技人生 | 中華民族 | 人物 | 夕陽紅 | 歡聚夕陽紅 | 走遍中國 | 狀元360 | 大家 | 見證·發現之旅(停) | 創新無限(停) | 重訪(停) | 見證·親歷(停) | 科技博覽(停) | 天下大觀(停) | 百科探秘(停) | 科學世界(停) | 見證·影像志(停) |
衛視欄目
|
檔案
| 楊瀾訪談錄 | 絲路發現 | 世界遊 | 自然密碼 | 這裡是北京 | 天下收藏 | 影像世界 | 魅力發現 | 漫遊日本 | 故事甘肅 | 今日往事 | 文明中華行 | 武當百謎 | 經典人文地理 | 新杏壇 | 行者 | 中國遊 | 玩轉地球 | 記憶之紅色經典 | 故事中國

按類型

經濟 | 社會 | 軍事 | 文化 | 科技 | 自然 | 歷史 | 人物

開放分類

古跡遺址 | 經典紀錄 | 名著名家 | 事件 | 懸案秘聞 | 國學 | 自然發現 | 戰爭 | 生命星球 | 武俠尋蹤 | 名家大師 | 民生 | 動物 | 人文 | 未解之謎 | 宇宙奧秘 | 科學探索 | 海洋 | 專家 | 三國 | 刑偵案件 | 宗教 | 歷史揭秘 | 生活 | 民俗民族 | 人體 | 建築工程 | 氣候 | 能源環保 | 運動 | 慈禧 | 皇帝 | 女性 | 女皇女王 | 明星藝人 | 收藏 | 災難 | 名人 | 紅樓夢 | 文化藝術 | UFO | 易中天 | 歷史時刻 | 清朝 | 奇幻科技 | 奇趣 | 航空航天 | 中國皇帝 | 考古探秘 | 時尚 | 密檔 | 人文地理 | 史説天下 | 國粹 | 行遊 | 皇陵 | 二戰 | 臣相 |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