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科教臺 > 首頁

《百家姓》費廉岑薛

發佈時間:2014年01月13日 1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岑姓,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姓氏群體,岑(cén)姓來源有: 
  源流一,出自姬姓,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周武王姬發將父王(周文王)異母弟姬耀封為岑子,將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陜西韓城),建立了岑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已經有了三千餘年的悠久歷史。見諸於秦國宰相呂不韋所著的《呂氏春秋》。
  源流二,出自秦、漢之際古百越民族娌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岑,望出南陽,又,兩越娌人多岑氏”。娌人,即古書中多予記載的俚族人,主要分佈在今茂名地區。秦、漢之際,粵西、兩陽各縣的古代居民,被稱作“俚族人”,從漢朝到唐末,俚族人居住在該地長達千餘年。他們在開墾粵西大地,作出過重大的貢獻。時移代轉,民族融合,俚族人久已不復存在,他們的史跡亦頗難稽考了。南北朝、隋、唐時期,俚族人曾經出現過一些傑出人物,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就是威震嶺南的冼夫人和她的孫子馮盎。唐朝後期,“俚族人”這一族稱已逐漸少見,進入五代十國而至宋王朝,對俚族人的活動的記載就基本沒有了。在封建王朝的高壓政策下,粵西一帶俚族人紛紛“遠飏”,一部分到了海南島,同原住在那裏的俚族人匯合。在民間,“俚”和“黎”同音,發展成為今天的黎族人。另有一部分俚族人逃往廣西,同住在那裏的俚族人匯合,發展成為今天壯族的一支。另外,在今南方地區,有很多岑氏少數民族,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的西南有一縣名為岑溪,貴州省也有一個叫做岑鞏的地方,可能就是跟當地的眾多岑氏有關。
  源流三,出自壯族,出自宋朝時期古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古僮族,就是壯族,是第二個淵源中古俚族人的一個分支。傳説,壯族先民原來有名無姓,於是各部落首領在一個叫江岩(今浙江富陽清泉山)的地方集會,商定各部落的姓氏。因主持人部落勢力最強大,被推為總首領,以“黃”(大王、皇帝)為姓,養黃牛為主的部落首領就以“莫”(黃牛)為姓;會獵鳥的部落首領就以“陸”(大鳥)為姓,牽著狗來的那個部落首領就以“麻”(神犬)為姓。就此,會議圓滿結束,大家都因有了姓氏而歡呼雀躍。但在江岩之地為大家殺牛做飯的那個部落首領,見到大家都有了姓氏,而自己卻未得到,因此大發其怒,不高興地以刀拍擊砧板來表示憤憤不平。會議主持人見狀後靈機一動,就以“岑”(砧板)給他為姓。最終,大家皆大歡喜。從此,壯族的岑氏就誕生了,其族人也都以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從宋朝時期起,其氏族首領皆為岑氏,在其族譜中,始祖就是號稱大將軍狄青屬下的將領、浙江余姚人岑仲淑,其後世代為江右田州土知府(大土司)。
  在歷史上,岑氏曾經是一個光彩而神氣的姓氏,尤其是漢、唐兩代,棘陽的岑家人才輩出,出將入相,顯赫萬分,他們的子弟備受朝廷的重視,岑家也儼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 漢朝的棘裏,就是現在河南省新野縣的東北。棘陽岑家的嶄露頭角,是開始於中興漢室的光武帝之時,而頭一個把這個家族引領上青雲之途的,正是鼎鼎大名的光武帝大將岑彭。自岑彭之後,岑氏名望就扶搖直上,歷經南北朝和唐朝,前後差不多一千年間,所享聲譽始終不衰。前清時期,在南方的廣西又出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在中法越南之役中,以“地營法”大戰法軍的“開花炮”,把來勢洶洶的法軍擊敗于臨洮,其他各省聞風紛紛起而響應的抗法名將岑毓英。中法之役後,他曾高官厚祿,當到清廷的太子太傅,顯赫不可一世。今古棘陽城遺址東一公里處的下廟村,就是岑彭故居所在地,直到如今有二十多戶岑氏族人居住。現在祖居地在廣東、福建以及旅居海外的岑氏族人,大多尊奉岑彭的後人、宋朝名人岑堯俊為世祖,其氏根淵源仍在河南新野。
  在這裡,我為大家介紹兩位清朝的岑姓名人。
  岑毓英(公元1829~1889年),壯族,字彥卿,號匡國;廣西西林那勞人(今廣西百色)。著名清朝抗法將領。其家族本來是壯族勞寨的土司,後因清朝政府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後,該家族沒落。岑毓英早年從軍,並累功擔任重要官職。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發生了日寇攻擊台灣的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任命岑毓英為福建巡撫,轄管閩臺地區,命其加強西南海防。岑毓英于任內不但整建兩地軍防。在任雲南巡撫時,岑毓英暗地裏卻指使部將李珍國在途中伏兵截殺英軍翻譯官馬嘉理,把英軍武裝圍堵于班西山下,製造了著名的“馬嘉理事件”。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日寇欲兵並琉球(台灣),岑毓英奉命督辦台灣防務,他提出了著名“臺防三策理論”,招安台灣百姓,並積極修建台灣防務。他獨排眾議,以當時能掌握的新技術興築大甲溪水利工程,堪稱台灣近代化的先驅,並親自監督台北府城建城事宜,讓本窒礙難行的建城事宜得以繼續。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起,岑奉命節制關外滇、粵、楚各軍,指揮了宣光戰役和臨洮戰役,擊破法軍援兵,攻克了越南山西、河內等地,後還代表清廷完成了滇越邊境的劃界工作,是中法越南戰場各軍的最高統帥,代表清政府入越的最高官員。在中法戰爭中,岑毓英開創了“地營戰法”,後被他的學生、抗法名將蔡標整理並著述成《地營圖説》一書,是研究地道戰的重要兵書。岑毓英為壯族歷史中的首位總督、頭品頂戴與兵部尚書,他為近代西南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作了重要貢獻。中法之役後,岑毓英曾高官厚祿,官至雲貴總督,官至太子太傅,顯赫不可一世,後於公元1889年去世,卒謚“襄勤”。
  另一位就是他的兒子岑春煊,亦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岑春煊(公元1861~1933年),原名春澤,字雲階,岑毓英第三子。著名清末民初政治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之一。岑春煊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時放蕩不羈,與瑞澄、勞子喬並稱“京城三惡少”。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捐官主事,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中舉人,任候任郎中。其父岑毓英逝世後,蔭賞太仆寺少卿,正四品。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岑春煊對策稱旨,被光緒皇帝親自破格提升為正兩品的廣東布政使。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出逃,岑春煊首先率部勤王,因此獲得慈禧太后的好感,因功授陜西巡撫,後調任山西巡撫,期間與李提摩太等人籌建山西大學堂。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岑春煊調任廣東,未及上任,四川總督奎俊因鎮壓四川義和團不力而去職,岑春煊遂赴川署理總督。在任期間,他嚴肅吏制,建立警察制度,一舉彈劾四十余名官員,人送綽號“官屠”,與“士屠”張之洞、“人屠”袁世凱並稱“清末三屠”。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岑春煊調任兩廣總督。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岑春煊上書請求立憲。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岑春煊又同袁世凱、張之洞等人上疏請求廢止科舉。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岑春煊又支持張謇等人在上海組織預備立憲公會,並派幕僚鄭孝胥出任會長,一時儼然成為立憲運動的領袖。岑春煊因有慈禧支持,在各地為官期間不懼權貴,彈劾並處罰了一大批買官而來的官員,尤其是逼令荷蘭引渡裴景福和查辦廣州海關書辦、駐比利時公使周榮曜兩案尤其引人注目,但也因此開罪了這些官員的後臺慶親王奕劻,自此岑便聯合軍機大臣瞿鴻禨與慶親王及其黨袁世凱展開黨爭。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奕劻以雲南片馬民亂需要處理為由,將岑調任雲貴總督,驅離權力中樞。岑遂稱病拒不就任,停留上海,觀望政局。不久,袁世凱在朝政傾軋中失利,自請開去本職以外一應兼差。岑春煊認為時機已到,不再稱病,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農曆3月21日,突然從漢口上京晉見慈禧太后,獲授郵傳部尚書,得以留京。一時岑、瞿聲勢大盛,隱然有獨攬朝政之意但旋即,奕劻即陷害岑春煊,密使人偽造岑春煊與梁啟超等人的合影,稱其意圖為戊戌變法翻案。形勢自此一轉即下,岑春煊於四月份兩次被放為兩廣總督。途經上海時,岑春煊重施故伎,稱病不就職,不料慈禧太后旋即下旨,將其開缺。至此,黨爭以奕劻、袁世凱完全勝利告終。岑春煊與袁世凱勢力抗衡,史稱“南岑北袁”。岑春煊歷任廣東布政使,甘肅布政使、山西巡撫、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兩廣總督等職,他所到之處舉新政,辦教育,肅貪懲腐,人稱“屠官”,英國人稱其為“滿洲虎”。“二次革命”後,岑春煊順應歷史潮流,參加護國護法成為民國時期護法軍政府總裁主席,世國民黨的創始人之一。兩廣都司令部成立時,將士們公推岑春煊為都司令,又公推梁啟超為都參謀。岑春煊在就職宣言中説:“天下之督責,不負兩廣之委託者,惟有兩言:袁世凱生,我必死;袁世凱死,我則生耳!”他號召大家“解除舊怨,與子同仇”,集中精力,共同殺賊,作為反袁的旗幟當時是非他莫屬。岑春煊是廣西桂系軍閥體系的開山祖師爺,曾積極營救過中國共産黨總書記陳獨秀,並對蔣介石的獨裁專政明確反對“如不改弦更張,足以斷送國家而有餘。”岑春煊認為“教育者,政治之首務也”。他任官一地,必興教一方,兩廣尤其突出,他為廣東、廣西的近代教育作了重要奠基。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岑春煊支持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三萬銀元進行淞滬抗戰。岑春煊是個才子,著有《樂齋漫筆》,與嶗山太清宮道長韓太初合編了著名的琴曲《山海淩雲》。
  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人口約五十七萬八千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6%左右。

channelId 1 1 1
猜您還喜歡 文化 科技 自然 歷史 人物
科教欄目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精彩視頻推薦
檢索地圖 更多
按欄目

央視欄目 |
百家講壇
| 走近科學 | 探索發現 | 讀書 | 自然傳奇 | 地理中國 | 科技之光 | 綠色空間 | 講述 | 我愛發明 | 人與自然 | 科技人生 | 中華民族 | 人物 | 夕陽紅 | 歡聚夕陽紅 | 走遍中國 | 狀元360 | 大家 | 見證·發現之旅(停) | 創新無限(停) | 重訪(停) | 見證·親歷(停) | 科技博覽(停) | 天下大觀(停) | 百科探秘(停) | 科學世界(停) | 見證·影像志(停) |
衛視欄目
|
檔案
| 楊瀾訪談錄 | 絲路發現 | 世界遊 | 自然密碼 | 這裡是北京 | 天下收藏 | 影像世界 | 魅力發現 | 漫遊日本 | 故事甘肅 | 今日往事 | 文明中華行 | 武當百謎 | 經典人文地理 | 新杏壇 | 行者 | 中國遊 | 玩轉地球 | 記憶之紅色經典 | 故事中國

按類型

經濟 | 社會 | 軍事 | 文化 | 科技 | 自然 | 歷史 | 人物

開放分類

古跡遺址 | 經典紀錄 | 名著名家 | 事件 | 懸案秘聞 | 國學 | 自然發現 | 戰爭 | 生命星球 | 武俠尋蹤 | 名家大師 | 民生 | 動物 | 人文 | 未解之謎 | 宇宙奧秘 | 科學探索 | 海洋 | 專家 | 三國 | 刑偵案件 | 宗教 | 歷史揭秘 | 生活 | 民俗民族 | 人體 | 建築工程 | 氣候 | 能源環保 | 運動 | 慈禧 | 皇帝 | 女性 | 女皇女王 | 明星藝人 | 收藏 | 災難 | 名人 | 紅樓夢 | 文化藝術 | UFO | 易中天 | 歷史時刻 | 清朝 | 奇幻科技 | 奇趣 | 航空航天 | 中國皇帝 | 考古探秘 | 時尚 | 密檔 | 人文地理 | 史説天下 | 國粹 | 行遊 | 皇陵 | 二戰 | 臣相 |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