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科教臺 > 首頁

《百家姓》魯韋昌馬

發佈時間:2014年01月13日 15: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馬姓。1、出自嬴姓,由馬服氏改變而來。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于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又改為單姓“馬”。此後,馬家後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説,“馬”姓的發源地是扶風。2、據《姓氏考略》記載,西域古有“馬”姓,後入內地,即以“馬”為姓。3、改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據《姓氏考略》載,元代禮部尚書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馬步指揮使,而改姓“馬”,名祖常。4、回族中的“馬”姓是“馬”姓來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説:“十個回族九姓馬,另外還有沙、喇、哈”。回族中馬姓很多,主要與阿拉伯人、波斯人名的音譯,特別是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因為馬與穆諧音,所以明代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甚至有人稱穆罕默德為“馬聖人”。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再加上回族又不似漢族那麼重視姓氏譜係,而是可以自由選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選用了“馬”姓,大大增加了“馬”姓的人數。5、出自清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後,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滿族的馬姓跟地名有關,據説在西漢時期,在現在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以養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6、子姓。商代王室子孫經常稱子某,卜辭中子馬條目很多。

  馬姓最初發祥于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陜西省關中,在此後的時期內,馬姓不斷得以發展,並且有許多成為當朝高官。家族逐漸得以興旺,並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在西漢時,馬姓中又增添了由馬矢姓改姓馬而來的一支,也逐漸得到壯大。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後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戶,後發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省)人馬殷從軍作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內得到巨大發展,分佈于各地。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遍佈于福建。至清代,馬姓開始有些移居於台灣省,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當今,馬姓為中國大姓,並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
  馬姓在歷史上所出名人較多,遍佈經濟、政治、文化領域。先談兩個和馬姓有關的成語,而且都和馬援有關。
  先説“畫虎類犬”。“畫虎類犬”源於《後漢書·馬援傳》。東漢馬援為國帶兵打仗,屢建奇功,光武帝劉秀封他為伏波將軍。他不僅治兵嚴謹,打仗有方,還非常重視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們走上邪道。有一天,他聽説侄兒馬嚴和馬敦結交俠客,認為這樣下去會耽誤學業,就寫信勸告他們説:希望你們聽到別人説壞話,就要像聽見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儘管別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著去叫。龍伯高這個人厚重謹慎,謙遜廉儉,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們學習他。杜季良豪俠行義,能為人解憂,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們學習他,因為你們很難學到。學龍伯高不成功,還不失為一個謹慎忠厚的人,這就是“刻鵠不成尚鶩”,如果學杜季良不成,就會成為輕薄之徒,那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狗”。後來,人們把“畫虎不成反類狗”寫成畫虎類犬,用來比喻學習技能而學得不像的人。
  再説説“車水馬龍”。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倉頭衣綠,領袖正白,顧視禦者,不及遠矣。”馬援的小女兒馬氏,由於父母早亡,年紀很小時就把家務料理得井然有序,親朋們都稱讚她是個能幹的人。十三歲那年,馬氏被選進宮內。她先是侍候漢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寵愛。光武帝去世後,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馬氏被封為貴人。公元60年,由於皇太后對她非常寵愛,她被立為明帝的皇后。馬氏當了皇后,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鑲邊。一些嬪妃朝見她時,還以為她穿了特別好的料子製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極普通的衣料,從此對她更尊敬了。明帝死後,劉煌即位,這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據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對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馬太后遵照光武帝有關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規定,明確地反對這樣做,因此這件事沒有辦。第二年夏天,發生了大旱災。一些大臣又上奏説,今年所以大旱,是因為去年不封外戚的緣故。他們再次要求分封馬氏舅父。馬太后還是不同意,並且為此專門發了詔書,詔書上説:“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于我,都是要從中取得好處。天大旱跟封爵有什麼關係?要記住前朝的教訓,寵貴外戚會招來傾覆的大禍。先帝不讓外戚擔任重要的職務,防備的就是這個。今後,怎能再讓馬氏走老路呢?”詔書接著説:“馬家的舅父,個個都很富貴。我身為太后,還是食不求甘,穿著簡樸,左右宮妃也儘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們不反躬自責,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娘家住地濯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請安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去,馬匹往來不絕,好像一條遊龍,招搖得很。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衣眼綠色,領和袖雪白,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我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他們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憂愁,我怎麼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
  這方面的資料很多,容易查檢,我就不一一介紹了。這裡想談談馬氏的家訓,這很特別。馬姓始祖馬服君趙奢夫婦談論其子趙括的話,原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應該是馬氏家訓的開篇。東漢開國名將馬援勸誡侄子的那段獨白,可謂馬姓最早的家規家訓。《後漢書·馬援傳》記載,《古文觀止》收錄,題為《誡兄子嚴、敦書》,核心意思是:“莫議人過,莫譏朝政;謙約節儉,廉公有威;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學錯榜樣,畫虎類犬;諄諄教誨,牢記莫忘。”後世馬姓家譜,大都列該信全文,令後世誦記。南宋名相馬廷鸞,留給子孫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要求子孫們要牢記家訓:“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這些思想對其後代産生了深刻影響,其子馬端臨,從難從嚴潛心著述三十餘年,著成史學巨著《文獻通考》,成為一代傑出史學家。安陽馬氏莊園中所刻馬氏家訓,為清末頭品頂戴兩廣巡撫馬丕瑤之子,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馬吉樟所書,以《易經》的第三十七卦——《家人卦》為家訓。大意是:女主內,男主外,老幼有序。家長對家人要嚴格要求,不失法度。全家人都要誠信莊重,各盡其責,各盡其道,和睦相處。體現了儒家教育思想。“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這則家訓由馬英九祖父馬立安精心撰寫,馬英九之父馬鶴淩繼往開來,馬英九發揚光大。早年,馬英九的博士論文標題即是家訓,馬英九辦公室懸挂著該家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能結樂善人,書中能出將相侯。善心不廢儒道佛,善行不廢近基督,善舉不廢伊斯蘭,善根不廢天地神。這則家訓無疑會被更多的有識之士接受傳承。
  馬姓在今天排在第14位,人口約1500萬,佔全國人口1.18%。

channelId 1 1 1
猜您還喜歡 文化 科技 自然 歷史 人物
科教欄目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精彩視頻推薦
檢索地圖 更多
按欄目

央視欄目 |
百家講壇
| 走近科學 | 探索發現 | 讀書 | 自然傳奇 | 地理中國 | 科技之光 | 綠色空間 | 講述 | 我愛發明 | 人與自然 | 科技人生 | 中華民族 | 人物 | 夕陽紅 | 歡聚夕陽紅 | 走遍中國 | 狀元360 | 大家 | 見證·發現之旅(停) | 創新無限(停) | 重訪(停) | 見證·親歷(停) | 科技博覽(停) | 天下大觀(停) | 百科探秘(停) | 科學世界(停) | 見證·影像志(停) |
衛視欄目
|
檔案
| 楊瀾訪談錄 | 絲路發現 | 世界遊 | 自然密碼 | 這裡是北京 | 天下收藏 | 影像世界 | 魅力發現 | 漫遊日本 | 故事甘肅 | 今日往事 | 文明中華行 | 武當百謎 | 經典人文地理 | 新杏壇 | 行者 | 中國遊 | 玩轉地球 | 記憶之紅色經典 | 故事中國

按類型

經濟 | 社會 | 軍事 | 文化 | 科技 | 自然 | 歷史 | 人物

開放分類

古跡遺址 | 經典紀錄 | 名著名家 | 事件 | 懸案秘聞 | 國學 | 自然發現 | 戰爭 | 生命星球 | 武俠尋蹤 | 名家大師 | 民生 | 動物 | 人文 | 未解之謎 | 宇宙奧秘 | 科學探索 | 海洋 | 專家 | 三國 | 刑偵案件 | 宗教 | 歷史揭秘 | 生活 | 民俗民族 | 人體 | 建築工程 | 氣候 | 能源環保 | 運動 | 慈禧 | 皇帝 | 女性 | 女皇女王 | 明星藝人 | 收藏 | 災難 | 名人 | 紅樓夢 | 文化藝術 | UFO | 易中天 | 歷史時刻 | 清朝 | 奇幻科技 | 奇趣 | 航空航天 | 中國皇帝 | 考古探秘 | 時尚 | 密檔 | 人文地理 | 史説天下 | 國粹 | 行遊 | 皇陵 | 二戰 | 臣相 |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