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細節出難點,“動心”成佳作——記採訪《錦繡紀》導演徐小卉

紀錄動態 來源:央視網 2016年09月18日 14:33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Q4:據我所知,絲是一種及其名貴精細的事物,在對它的拍攝上應用了什麼手法呢?

A4:微距。可以説是大量應用了微距。在拍攝之初,我對微距的應用並沒有什麼想法,但在看到微距下的絲綢千絲萬縷的魅力之後,我決定將這部作品變成一個微觀入手展現宏觀的作品。

在拍攝小蠶種出生時,最開始用了百微,不行又換了65mm的鏡頭,這才得以拍出小蠶出生的珍貴畫面,但拍攝週期也因此延後到了第二年。

蠶絲本身也是,我去蘇州大學找人測試過,0.02mm一根,肉眼都看不太清。平常看到的繡東西的絲,看著是一根,在微距鏡頭下是一把!我也很吃驚。我們拍攝的時候,一個呼吸,鏡頭都會顫,而且由於接了環,鏡頭不穩。我們攝影就親手做了沉甸甸的雲臺,屏住呼吸拍攝。

Q5:拍攝過程中有什麼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嗎?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A5:太多了。(這裡僅選取三件為例)
 

「穿越時空的對話」

周佳明曾經幫日本人織和服腰帶,那種羅的織法,與馬王堆漢墓裏的杯形四經絞羅一致。2016年浙江辦展覽把長沙這塊(羅)調過來,我們陪著他去看,過了20年,96年繡出這塊羅的他説:“我當時,只覺得能織出這塊羅的人很厲害。我覺得他一直在和這個不曾謀面的人對話,在這塊羅裏。”
 

「無名的能工巧匠」

其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古人。我在雲錦博物館拍清代雲錦,那時候都是貢品,末尾標著織者。有一匹上寫著“織匠 王援”。我就想終於有一位工匠留下名字了。之前拍宋羅,那麼漂亮的布,上面沒有名字。我就覺得很遺憾。
 

「“難”不在生活在“傳承”」

“手工絹不如機造絹平整。”“這個傳承人也並沒有生活的艱難。”前採回來的消息讓我開始思考,這種技藝為何需要傳承下來?
 

我親自打電話詢問了織絹的傳承人(魏耀林),一個細節引起我的注意,他説:“當然還是手工織的絹好,只是我們用來刷漿的是豆漿,(機器是化學製劑),我們織出來軟很多。(那)刷子是用馬蓮草的根做的,比塑料刷子(刷得)均很多。雖然我還在做絹,但是會做這刷子的人已經不多了。”我聽説後,立即帶著團隊去補拍了刷子的故事。

Q6:您覺得這部作品傳達了一種怎樣的精神?如果讓您和觀眾説兩句您想説些什麼?

A6:執著。工匠精神是什麼?執著。我出名我也要這麼幹,我不出名我也要這麼幹。我掙錢我要這麼幹,我不掙錢我也要這麼幹。我就是要把這件事做成!特別重要。和他們相比,我們都太容易放棄了。

2

我想和觀眾們説“《錦繡紀》的動人之處,在於聚得攏打得開。'這種打動人不是讓你哭讓你笑,它讓你感慨,世界原來如此精彩,人類原來如此智慧。”

 

我要糾錯編輯:宋瑩瑩 責任編輯: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更多
《傳家》
體驗最中國的生活情趣和智慧。詳細 >
《品牌的奧秘》
通過品牌的窗口觀察世界。詳細 >
《大運河》
世界最長運河穿過的中國歷史詳細 >
紀錄圖集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