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警世危言:老百姓或永成房奴 >

郎鹹平:房企整合暗流涌動 老百姓或永遠成房奴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0日 11: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和訊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如果房企整合之後最後真的成為幾家,因為它們有足夠的資金能扛得住風險,將支撐房價居高不下,結果就是會讓我們老百姓永遠成為房奴。

經濟學家郎鹹平資料圖

  2010年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房産調控措施,包括限購、提高借貸成本、徵收房産稅等多種手段,然而直到近期房價才開始停止上漲態勢,並出現鬆動。降價求生存似已成為房企的不二選擇。在限購令、房産稅以及收縮信貸的三重夾擊下,房價真的會降下來嗎?如果調控措施有效,我們的房地産企業又路在何方?

  居民結構主撐房價漲跌

  從外表看,2011年上半年五大城市開始領跌的情況和2008年二季度房地産崩盤的情況很類似。2008年第二季度房地産投資增速是34%,可是一線城市是7%。由於一線城市首先領跌,然後波及到其他二、三線城市。2011年上半年投資增速33%,可是北京市從2010年的24%跌到2011年上半年的3.7%,上海從2010年的35%跌到2011年上半年的9.4%。但是今年的特殊情況是供大於求,按經濟學原理,供給過大的結果應該是樓價狂熱跌,可這次只是陰跌。今年第二季度14個城市只比2010年下跌了11.1%,核心城市或一線城市只下跌了3.8%,這個數字基本上可以忽略了。

  北京從2008年到2010年,平均每一年成交30萬套左右,2008年17萬套,2009年40萬套,2010年33萬套,其中三分之一是一手房,三分之二是二手房。如果説開發商想降價的話,它只有三分之一的衝擊效果。2010年年底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居民有自己産權房子的人佔72.4%,其中18.3%是多套房子。北京市限購令允許北京市戶籍老百姓可以買兩套房,因此72.4%的人當中有不少人還有能力再買第二套房,所以這對整個需求並沒有大幅打壓。北京的這些新樓盤大部分都在五環之外,調控的原因使得通州等地每平方米大概下降兩千元,而五環之內的二手房價格是否下跌不看地産商,而是要看72.4%這些有房子的老百姓。

  所以房價的漲跌決定於居民結構,房價是否下降取決於戶籍人口,房價是否上漲取決於非戶籍人口。北京市有本地居民1200多萬人,外來人口720多萬人,真正需要房子的是這些外來人口,基本上很多人沒房。所以北京市房價上漲最大壓力來自於非北京市居民的外來人口,其次才是想購買多套房者以及投機者,但是這一批外來人口不準買房的結果,漲價立刻停止,因為他們最大的動力停止了。

  暗流涌動的整合

  在嚴厲調控的2011年,我們發現房地産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叫作有序地退出,這和2008的恐慌情況剛好相反。上市企業裏面有序退出房地産業務的公司有很多,包括大江股份、金髮科技、建發股份、獐子島、酒鬼酒、金種子酒等等。另外一些地産公司也在有序退出,包括鼎立股份、大連控股、華茂股份、新湖中寶、綠景地産、華業地産、萊茵置業。這些公司有序退出之後,把相關的房地産業務賣給了像萬科這樣的大型專業地産開發商。萬科2011年上半年買了十個項目,其中最大一筆是30億元廣州的新光城市花園,招商地産2010年買地只花了13億元,2011年是108億元。

  2009年、2010年很多公司花了大量資金搶做地王,而這些錢來自於地産信託基金。萬科在這個時候沒拿太多地,因此它成本比較低,利息只有5.9%,而其他中小型地産公司的利息差不多在12%~14%,這個資金的差距加重了中小型地産公司的負擔。這些地産公司由於購買土地過於迅速、囤積過大、利息過高,碰到了2011年的宏觀調控,結果不是宣告倒閉、不是拍賣樓盤、不是大甩賣,而是迅速地將自己所擁有的股權賣給專業的大型開發商。而像萬科、中海、招商、恒大等等地産公司非常積極地到處買地,因為他們已經集中了大量資源,而且它們的資金成本比中小型地産商低很多。萬科這種大企業一掌控之後,它不可能大幅降價,因為在2008年幹過一次傻事,它現在不會再幹第二次。

  如果大型地産商的高度集中,很可能就會像香港一樣出現“四大天王”(恒基兆業、新鴻基、新世界和長江實業)的情況。香港老百姓在這幾個“四大天王”開發商的壓力之下,終生得背負著房貸的壓力,他們終生為“四大天王”而打工。所以如果房企整合之後最後真的成為幾家,因為它們有足夠的資金能扛得住風險,將支撐房價居高不下,結果就是會讓我們老百姓永遠成為房奴。(作者:郎鹹平)

責任編輯:周紅艷

熱詞:

  • 房企
  • 房奴
  • 郎鹹平
  • 房企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