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娃哈哈大愛無疆 >

“獻血與造血”——宗慶後遭遇的慈善尷尬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3日 1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國首富”宗慶後大概不會想到,一場因故無法參加的“巴比”慈善晚宴,竟成為部分網民攻擊的導火索。原因之一,就在於當媒體問其不參加晚宴是否“因怕被勸捐”時,宗慶後式坦誠的表態“並非捐錢才是真慈善”。與此同時,“中國首善”陳光標則高調回應“巴比”之邀,誓將“裸捐”堅持到底。

  對比兩者的表現,輿論自然反應激烈。對於陳光標不吝讚揚之辭,對前者所代表的群體則批評、指責不斷。看似涇渭分明的論調下,實則是重彈中國式慈善“以數字論英雄”的老調——相較于“巴比”、陳光標這樣以全部或大半財富進行捐贈的行為,其他的富豪們儘管有或多或少的捐款,對比其財力卻仍舊是不合格的。在卡耐基的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之下,該部分人群儼然成為缺乏愛心、為富不仁的群體。

  只是,卡耐基的另一些表達卻被有選擇的遺忘了——在120年前的《財富的福音》中,卡耐基説道,“現在的這種給窮人大把撒錢的慈善,與其説是做好事,不如説是罪惡。與其“濟貧養懶”,不如將這些錢用於提高窮人改變他們命運的能力。”

  雖然,對於處於初級階段的中國式慈善來説,捐錢是最直接也最簡單的捐助方式。正因為如此,社會必須對“陳光標”們報以足夠的敬意,並給予足夠的褒揚。但是,筆者認為,一方面不能簡單地以捐不捐款來作為評判企業家的道德標準。因為企業家不管其有多少資産,能夠用於個人消費的畢竟是十分有限的,就拿宗慶後來説,據説他一年的消費不足5萬元,還不如一名普通員工。因此企業家名下的財産即使不捐最後也還是社會的,死了誰也帶不走。但是資産在有錢人手裏就能夠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如果都捐掉就沒有這種能力了。所以我們要鼓勵企業家去努力創造更多地財富才對,而不是簡單地捐掉了事。另一方面,慈善也不能陷入“以數字論英雄”的陷阱,更不能因為“是富人就必須拿錢來”而重蹈逼捐的窠臼,而這,恰恰是當前中國式慈善遭到的尷尬。同樣,在當前公益活躍度大有提升的情況下,由於慈善立法上的滯後和規範上的不足,公益善款的去向與用法仍是“霧裏看花”般的不明不白。

  或許,“中國首富”宗慶後認為,與其將錢被用在不明不白的慈善捐款,倒還不如做明明白白的公益投資:

  截止目前,娃哈哈在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累計投資53億多元,興建五十多家分公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88.78億元,利稅103.84億元,解決了當地一萬餘人的就業。同時娃哈哈現有員工3萬多人,來自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員工佔80%以上,而通過23年來價值達230億元的農副産品收購,更是直接、間接解決了130多萬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

  在此,我們如果將捐款慈善比作“獻血”,將投資貧困地區比作“造血”。儘管“獻血”能夠迅速解決由“缺血”造成的種種病痛。但即便是獻出全身的血液,能夠解決的缺血問題終究有限。而相對緩慢卻穩定的“造血”,卻有可能形成持續而長久的良性循環。

  所以,即便已經“裸捐”,“陳光標”們在慈善方面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而對於當下試圖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式的逼捐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輿論氛圍,找“富人要錢”雖然痛快,倒不如讓他們用錢為貧困地區幹點實事更加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