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中國手機電視臺簽約儀式 >

“死亡之海”裏的信息公路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30日 14: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最近,塔裏木油田公司輪南作業區一口採油井上的管線穿孔,井上的人員馬上用手機向採油隊副隊長曾有信彙報,曾有信一邊奔赴工地,一邊用手機口頭指揮現場實施應急措施,五分鐘後,管線穿孔事件得到了妥善處置。曾有信感慨説:“在這片死亡之海中,移動通信對我們來説無比的珍貴,這條信息公路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柏油公路。”

  曾有信所説的“死亡之海”,就是塔克拉瑪幹的別名。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維吾爾語裏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100多年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這裡探險,但他的探險隊幾乎全軍覆滅,僅剩他一人和兩名助手生還。因此,他給了塔克拉瑪幹“死亡之海”的別名。

  為了解決“死亡之海”嚴重阻礙疆北地區和疆南地區之間交通的問題,1995年和2007年,新疆政府分別建成了輪南至民豐和阿拉爾至和田兩條縱貫塔克拉瑪幹的沙漠公路。公路的建成活躍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也給石油勘採帶來了方便。但隨後的問題出現了,通信手段匱乏開始困擾著人們。

  塔裏木油田公司輪南作業區測試隊的趙隊長給記者講述一個讓他感觸非常深的故事:2004年,塔中一口井上發生了密閉事故,當時天寒地凍,夜間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30攝氏度,井上的負責人張鵬發現事故後,心裏非常的著急:“離塔中作業區的基地還那遠,又沒有通信設備,怎麼辦?”最後,張鵬只好遠遠地望著塔中作業區基地的燈光往前走,冒著嚴寒,張鵬走過了無數個大沙丘,從淩晨 4點鐘一直走到了第二天早上7點鐘才走到塔中作業區基地。

  依靠公路為生的江蘇人陶化軍也深受通信之苦。阿拉爾至和田公路修通後,陶化軍和妻子看準了商機,在公路187公里處,辦起了一個旅店和一個汽車修理鋪,來往的司機和遊客都喜歡在這裡吃飯和住宿,小店生意也一直挺好。但最大問題的就是打電話難,要聯絡、採購、運送柴米油鹽醬醋茶和汽車零配件都得搭車到110公里外的塔河大橋打電話。

  2008年,憑藉征服渤海海平面和珠穆朗瑪峰峰頂的經驗,中國移動把目光瞄準了這片“死亡之海”,做出了對兩條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的全覆蓋的決定。為此,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裁李躍曾專程來到新疆進行策劃、考察和論證,得到了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熱情歡迎和大力支持。

  “要在死亡之海裏建移動通信基站有多困難我有心理準備,但我們能把信號覆蓋渤海,能把信號覆蓋珠穆朗瑪峰,就也一定能把信號覆蓋塔克拉瑪幹的公路。”中國移動巴州分公司的王東拍著公路旁的基站鐵塔,回憶接到任務時的心情。

  塔克拉瑪幹沙漠裏最高溫度達67.2℃,流動沙丘佔80%以上,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風沙日,大風風速每秒達300米。在這樣的環境下作業,困難可想而知。

  單單是鋪設通信光纖就比平常費力十倍。別的地方挖一米左右的土溝就可以埋設了,但在沙漠中,前面挖著,後面就被流沙填平了。

  “後來我們就往深挖,挖它兩米,流沙填了一米,還有一米,總算把光纖埋下去了。不料幾天后,許多地段光纖又露出來了,原來,挖過的沙子疏鬆,被風吹跑了。“四川籍建設人員謝軍強回憶説。

  不知經過多少次試驗,最終的辦法是,先用水將沙子澆濕,使其凝結不致坍塌,然後用挖掘機套犁鏵,犁出壕溝,再埋設光纖,最後,將密度較高的濕沙掩埋。建設人員們戲稱這個辦法為“多快好”,就是不省,因為用水太多。水對於建設人員來説太珍貴了,由於水源太遠,負責生活用水的水車只能一週送一次水,一車水喝到最後都變了味。

  最可怕的是沙塵暴,沙塵暴一起,只要一會兒功夫,工地上的機械設備就變成了沙丘,光挖就得挖半天。一天半夜裏,狂風卷走了建設人員住的帳篷,幾個人跑去追帳篷,被褥又被風刮跑了,大家只好抱著預製塊坐在沙窩裏,閉著眼睛任憑風吹沙打。天亮後,人身上臉上和周圍世界全是一片黃沙,被褥只在沙中露出一個角。

  不過,建設人員沒並沒有因為吃苦而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真正讓他們自豪的是自己的智慧。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晝夜溫差超過40℃,為緩解溫差對設備的影響,他們創造了“地窖”式基站,冬暖夏涼的地窖,既保護了設備,也節省了空調費用。為了減少流沙對地面基站的破壞,他們還把載波發射機等主要基站設備經密封後架到了離地幾十米高的鐵塔上,建造了被稱為“鳥巢”式基站。

  電力是基站建設遇到的另一大攔路虎。建設者們想出了把太陽能、風能、油機三種能源組合的主意。當天空晴朗、日光充足時,72塊太陽能板組成的光電系統支撐著設備運轉並將多餘電能儲入電池,供夜晚使用。當連日陰天,電池耗盡時,兩台風力發電機組自動開啟,繼續供電直至雲開日出。如若既無陽光、又無足夠發電的風力,電池蓄電降至極限時,一台汽油機又會自動發動,保障電源供給。而一旦光電、風電條件具備,油機又會自動熄火。這就徹底解決了沙漠中無電的難題。

  現在,在兩條沙漠公路總共近1000公里的路途上,高高矗立的通信鐵塔首尾相連,組成的一條信息公路,在世界上第一次全程覆蓋了如此漫長的沙漠公路。

  “移動電話使我這旅館的生意越來越好了,30多人的床位住不下,我又用手工鋼板搭起了一排新客房。” 陶化軍和妻子説。

  住在旅館的汽車司機阿克木也説:“路上能打手機就放心多了,也方便多了,就像今天,我們從塔中過來,路上就用手機定下了晚上在這裡住宿的床位和晚飯。要是在過去,這麼晚闖到旅館肯定沒住處,只好在車上裹著皮大衣湊合一夜。”

  信息公路建成帶來的好處,遠不止打通手機這麼簡單,以往,沙漠無人值守油氣作業區內遍佈著抽油機每台每天的抽油量、流速、流向都要由採油工人定時抄錄,工作強度和艱苦程度可想而知,費人費時又費錢,如今,採油工人在幾十公里外的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每台抽油機的所有數據,原理就是在每台抽油機上的儀錶上裝備了數據收集器和發射器,將數據傳輸給附近的移動通信基站,基站又將數據發送到了確定的手機上,光是這一項,就減輕過去採油工80%的工作量。

  擔負著沙漠運輸任務的塔裏木沙漠運輸公司以及各油田車隊有近萬輛各類車輛。如何實現在茫茫沙海中,對外出車輛的有效管理、調度和監控,歷來令人頭疼。移動通信網絡和GPRS定位系統的結合,成功的破解了這個難題。在今天的調度室裏,所有裝備了GPRS定位系統的車輛位置在何處、處於行進還是停止狀態、行駛路線方向和時間等情況一目了然。

  “建設過程中的確吃了很多苦,但能夠讓大家打通電話,能夠通過信息化應用提高企業生産效率,我們非常滿足。”王東笑著説。他還講了一個讓他非常感動的故事,有一次沙塵暴過後,沙塵覆蓋了肖塘移動通信基站的太陽能電池板,影響了基站供電。沒等移動的人趕去清理,附近草湖鄉的農民們就自發地把沙塵擦拭乾凈了。因為這裡的人都知道,通信基站是沙漠通向外界的一條看不見的路,這條路決不能中斷!

  近日,新疆正在評選新疆精神,王東告訴記者,他也去投票了,他投的是勤勞、進取、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