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論壇 >

[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論壇]王一鳴:預計2010全年CPI不超過3.5%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8日 11: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王一鳴

    2010年中國將進入新一輪增長週期,中國經濟怎樣邁開轉變的步伐?一系列的問題在尋找答案。1月18日,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王一鳴接受了記者採訪。

    2010年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具有什麼意義?王一鳴表示具有關鍵性的意義,要開好局,起好步。他説,十二五明確提出,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現,面臨幾個課題。一個是,外部需求的擴張的態勢,由於金融危機的衝擊,短期內難以恢復的情況下,怎麼有效的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這是最為迫切的任務。第二,産能過剩,壓力過大的情況下,怎麼提升製造業的製造、支持,發展生産性服務,提升産業的素質和競爭力。第三,在低成本比較優勢開始減弱的情況下,如何加大自主創新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培育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為基礎的新的競爭優勢。第四,在資源環境的矛盾加重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降低能源的強度,減少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四個方面都説明今年是十二五需要佈局的關鍵一年。

    發展方式如何轉變?王一鳴説,當前最迫切的是兩個方面。第一,從需求方面來説,主要是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擴大內需,這樣推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特別是要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強全社會整體的消費能力,當然我們也要進一步培養中等收入群體,推進內需的進一步擴大。第二,供給方面。推進結構調整,既要加快傳統産業的整合升級,提高技術含量。培育戰略性,發展經濟服務主體,提高製造業的價值鏈。從這兩個角度看,最關鍵的還是提升創新能力,就是研發和創新能力,加快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這樣是核心方面,在需求上面,收入分配,發展內需,供給上新興的整合體,這樣推進科技能力的體現,人力資本的投入加大,這是一個關鍵。

    他説從去年來看,由於投資增速的回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於前兩年有所降低。而消費,這兩年擴大內需,消費是比較穩定的。去年的通脹還維持在18%左右。相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高。去年也許是消費經濟增長貢獻要超過投資。所以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型的作用還是很重要的。而且中國再往後,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消費的潛力逐步的釋放出來。以前潛能還沒有有效的釋放,這種潛力釋放出來以後,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很重要的引擎。

    當被問及對去年全年CPI的預期時,王一鳴説,總體不會超過3.5,可能是3.3。他認為推動物價高漲的原因在短期的供給型因素,由於自然災害造成了蔬菜、部分農産品供給的緊張,從需求層面來説,主要是流動性比較充裕,因為我們前些年擴大內需、刺激財政政策、增發貨幣,貨幣供應量比較大,這樣使得市場的流動性相對來説比較過剩。容易引起價格,特別是農産品價格的短期上升。從中長期來看,也有一些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成本的上升,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不是短期因素,以後也難以避免,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還有成本的上升來自於國際的原油、能源、原料價格的上升。特別是美國推進了大眾商品的價格戰爭。我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也很高,這也是推進成本上升的一個因素。我們把它叫做輸入性的因素,大幅度上漲的原因也有G20框架以後,國際貨幣流入新興市場的原因。總的來説,後半年價格的上升也是短期和長期因素相互交匯、國內運作、國際運作相互交匯、需求因素和供給因素相互交匯疊加在一起的狀況。

    通脹,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可能這個因素,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短期內難以解決。所以他還會有通脹的壓力,但是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比如説有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我們可以收緊閘門,控制流動性。這樣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至於短期的因素,農産品的供給,特別是蔬菜,這很容易解決。所以,我們説走向未來,我們可以預期通脹會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也不能忽視通脹的壓力,因為有些長期性因素還會存在。短期內我們增加農業投入,增加供給。流動性過剩,我們收緊流動性。這個我們能夠解決。但是有些長期因素我們也不能忽略。所以我們既要對未來,通脹不會大幅的上升,但是也要對它上升的壓力有所認識。

    最後,王一鳴談了對今年的經濟人物的期望,他説,今年的經濟人物沒有以大小論英雄,有些企業規模並不大,但是他是創新性的企業,他代表了中國轉型的發展經濟。我們現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但是我們最缺的恰恰是在創新,無論是科技創新,産品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在這些方面能夠成長起一批企業,而今年當選的時候,有一部分是這種企業,期待中國轉型過程中,這樣的企業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