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其實你並不知道繳了多少稅 >
2010年,媒體和公眾對個人所得稅、車輛購置稅、物業稅、車船使用稅、房産稅等的關注,其廣度、深度和熱度遠遠超過往年。因此有人説,中國已經進入到“稅感時代”。我個人認為,“稅感”其實是一個中性的詞彙,它只是人們對稅收的一種直觀感覺,沒有褒貶之分。但它卻像天平一樣,一頭是痛苦感,另一頭是幸福感。最終究竟是什麼,關鍵的因素是“支點”的位置,即稅收的收入和支出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真正用在了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民生項目上。
新中國成立60年多年來,多數老百姓在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身份叫納稅人的前提下,已經為稅收默默作出了巨大貢獻。除了個人所得稅、車輛購置稅等帶給老百姓直接“稅感”的稅種外,還有很多“潛伏”的稅收,即便是現在不用繳納農業稅的廣大農民,也需要繳納。
比如,到餐館吃一頓飯,飯錢裏就包含著營業稅;買一袋食鹽,價格裏就包含著增值稅;買一瓶洗髮水,價格裏包含著消費稅。以上述三稅稅金為計稅依據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也隨之而來。另外,耕地佔用稅、印花稅、契稅、關稅、資源稅等,也會通過種種途徑被或多或少地、間接地轉嫁給普通百姓。
不知不覺間繳納了很多稅的情況下,增稅一定會增加納稅人的痛苦感。“十一五”期間,我國稅收大約每年增加1萬億元;2010年全國稅收收入大約為7.7萬億元,比2009年增加了大約1.7萬億元,增幅高達20%以上,遠遠高於GDP的增幅。2010年公眾熱議的個人所得稅“起徵點”遲遲未提高,車輛購置稅優惠取消、車船稅改革、開徵物業稅和房産稅等,又先後到來。究其實質,都是增稅問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公眾的“稅感”集中在2010年正式浮出水面。
除了增稅,稅負不公無疑是稅感偏向痛苦的重要原因。以個人所得稅改革為例,多年來一直是“只聽腳步聲,不見人下來”,個稅“起徵點”(規範的説法應該是稅前扣除標準或免徵額——作者注)被炒得沸沸颺颺。其實,個人所得稅改革的關鍵不是提高“起徵點”,而是如何將真正有錢人的收入監管到位。否則,改來改去,最後折騰的還是工薪階層。那些只繳納了很少稅的有錢人,不僅沒有因此而被追究逃避繳納稅款的責任,反而享受著一樣的公共服務。這既違背稅收“量能負擔”的原則,也使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