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東盟第一現場 >

打造"黃金城" 貴港"十一五"13項經濟指標翻番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4日 09: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2006年,榮獲“廣西園林城市”稱號;2007年,進入“中國城市品牌價值”150強;2008年,喜獲“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獎牌;2009年,被授予“中國最佳投資環境城市”獎;2010年,榮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金融生態城市”稱號。

  “十一五”期間,貴港市接連捧獲一項項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據預計,該市GDP、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等13項主要經濟指標比2005年翻一番。2010年,貴港港貨物吞吐量達3807萬噸,西江黃金水道河畔崛起一座“黃金城”。

  “西江黃金水道是貴港市崛起的生命線,是立市的根本,已經成為提升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的主要支撐。”1月16日,貴港市委書記賴德榮接受採訪時感言。

  工港互動 告別“兩張皮”

  貴港市以港立市、以港命名。但是由於建市晚,基礎薄弱,該市經濟規模與其西南、華南內河第一大港的地位相比不相稱。長期以來,貴港港中轉貨物80%以上是雲、貴、川運往廣東的煤炭、礦石,千萬噸的大宗貨物是不落腳的“過路財神”。港口與當地工業發展“兩張皮”,貴港人賺得的只是搬運費。

  “大港口應該成為大工業的最有效依託,大工業也應該成為大港口的最有力支撐!”賴德榮説。2006年,貴港市提出“發展靠經濟、經濟靠工業、工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招商靠環境、環境靠作風”的“六靠”發展思路,舉全市之力建大港口、搞大園區、辦大工業、上大物流。

  2006年,貴港市財政出資支持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相繼規劃建成15個分工明確、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集中區)。瞄準龍頭企業,引進中國華電、香港華潤、臺泥等知名企業落戶沿江,建材、冶金、電力等骨幹産業不斷壯大,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88%。5年來,貴港市累計新引進合作項目1250個,實際利用市外資金600億元,産值超億元企業達85家。

  崛起的臨江工業提供了穩固的本地貨源,大工業呼喚大港口的支撐。2006年,貴港市引進印尼愛凱爾集團投資7億元對中心港區改造升級,成為廣西內河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港口。“十一五”期間,貴港市加大內河水運設施建設的開放合作力度,採用多形式投入水運設施建設,新增千噸級以上泊位21個;港口年吞吐能力達3800萬噸和25萬標箱,新增1800萬噸。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累計完成1.51億噸,是“十五”吞吐量的2.35倍,貴港港從中轉港變為名副其實的貨源港,躋身全國十大內河主要港口。

  港城聯動 打造“黃金城”

  貴港城市發展始終與港口水運緊密相連。貴港市市長李寧波介紹:“貴港市的發展以港口為據點,以産業為依託,在沿江點軸式規劃佈局主要城鎮,形成以貴港中心城區為主中心、桂平和平南城區為副中心、沿江城鎮為布點的城鎮體系,實現港口群、産業群和城鎮群協調發展,使沿江城鎮帶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使貴港成為西江經濟帶上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建市10多年來,貴港市換了3任市委書記、7任市長,但始終堅守一張總體規劃圖,保持規劃的嚴肅性和持續性。

  “十一五”期間,貴港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道路寬敞筆直,高樓鱗次櫛比,綠樹紅花掩映,貴港成為“宜業、宜遊、宜商、宜學、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如今,貴港市區面積由5年前的38.8平方公里擴大到51.1平方公里,人口由34.29萬人增加到50萬人。全市累計投入近40億元,建成城市路網、供水、污水處理、小街小巷改造和城市綠化美化亮化等一批市政工程,公用設施配套逐步完善,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城鎮化率5年來提高10.5個百分點。

  城鄉一體 提升“幸福感”   “港口壯大了,工業發展了,要讓老百姓感受到現代生活的舒適與幸福,做到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相統一。”賴德榮説,“近年來,貴港市每年將新增財力七成投向民生,幾乎所有用於改善民生投入的增幅都超過地方財力增幅。”

  貴港市委、市政府還率先提出力爭3年實現全市農民人均收入趕超全國平均水平目標,探索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推進城鄉規劃建設、産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一體化,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居全區前位。

  “十一五”期間,貴港市城鎮累計新增就業7.5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擴面續保不斷擴大,社會保險參保人數由51.11萬人次增加到125.09萬人次,連續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累計投入8.5億元用於資助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對象和低保家庭子女上大學。投入3.31億元建設經濟適用房;投入1.1億元建設廉租住房12萬平方米,累計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資金345.3萬元,惠及1702戶城市低收入家庭。改造農村危房4725戶。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産業扶貧、培訓轉移,貧困人口減少8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