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東盟第一現場 >

中國與東盟教育交流加速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7日 1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記者 趙珊《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記者採訪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負責人時獲悉,近年來,中國和東盟在雙邊和多邊框架下,教育高層接觸密切,教育團組往來頻繁,並且在加強雙邊教育領域合作、建立兩國留學生交流機制、學歷學位互認等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協議。

  目前,除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外,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的教育交流合作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效果顯著的特點。在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教育領域,分別形成了強勁的“東盟熱”和“中國熱”。

  中國、東盟互訪留學生共達10萬人

  隨著中國和東盟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赴對方留學人數持續增加。目前,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超過3萬人,中國在東盟國家的各類留學人員近7萬人。中國政府為東盟國家提供的政府獎學金數量不斷增加,為廣大來華的東盟留學生不斷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為滿足東盟國家學習中文不斷增長的熱情,中國已在東盟國家建立了21所孔子學院和14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超過5.5萬人,參加各種漢語教學和推廣活動的人數超過32萬人。自2003年以來,中國向東盟各國派遣教師和志願者超過5300人,培訓漢語教師萬餘人。同時,中國十分重視開展東盟國家語言的教學,目前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雲南民族大學等國內十余所高校開齊了所有東盟成員國語言專業,而且新開設東盟國家語言專業的學校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中國對東盟國家的人力資源培訓成為了教育交流的重點。近年來,中國教育部邀請東盟國家的教育行政官員、校長和青年骨幹教師參加該部舉辦的“高級計算機人員培訓班”、“現代遠程教育研修班”和“教育行政官員研討班”等短期人力資源培訓班,受到東盟國家學員的普遍好評。

  此外,青少年間的教育交流受到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高度重視。近年相繼舉辦的中國—東盟青少年夏令營、中國—新加坡大中學生交流活動、中國—馬來西亞青少年交流活動等,增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青少年間的友誼,奠定了中國—東盟友好關係的民意基礎。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卓有成效

  在中國和東盟的教育交流中,影響最大的是2008年和2009年在貴州連續舉辦的兩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兩屆交流周活動內期間,近40所東盟國家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駐華使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盟秘書處、東盟大學網絡等機構和近60所中國高校參會,舉辦了大學校長論壇、教育行政官員研討會、青少年夏令營等活動。雙方多所高校達成合作共識,簽署了130份校際合作協議。

  首屆交流週期間,教育部委託貴州大學開通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信息網”。該網自開通後,為擴大中國—東盟教育、科研、人員的交流,特別是為中國和東盟國家學生尋找學習機會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成為中國—東盟重要的教育信息窗口和交流的平臺。據統計,迄今該網總訪問量已經超過20余萬人次,日均最高訪問量4000余人次,點擊率持續攀升。

  為自貿區建設源源不斷提供人才

  中國與東盟事務與日俱增,對熟悉中國—東盟語言和事務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既掌握東盟國家語言又會專業技能的人才更是所急需的,這成為廣大東盟學生來中國學習的重要原因。雲南、廣西作為和東盟對接的前沿地區,近些年積極拓展國際教育市場,特別是東盟國家教育市場,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懂得國際合作的外向型人才,積極推動了兩地的經貿發展。

  為吸引東盟國家留學生來雲南學習,雲南省政府2004年就設立了“雲南省政府招收周邊國家留學生獎學金”。據雲南省教育廳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有超過8000名的東盟國家留學生在雲南學習,佔來雲南留學生總人數的近七成。這些學生的學習層次不斷提高,已有近5000人進入高校學習,且由過去的漢語學習為主轉向經濟、金融、管理等其他專業,這為日後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與交流奠定了人才基礎。另據廣西教育部門的統計表明,2001年以來,來廣西留學的東盟學生幾乎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加。

  2020年爭取實現雙10萬學生流動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負責人表示,今年“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期間,將舉辦“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研究和推動中國與東盟教育的戰略性合作。中國教育部將為東盟等周邊國家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量。2009至2010學年,計劃向東盟國家提供約1200個獎學金名額。

  目前,教育部正在積極制定來華留學工作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爭取實現“2020雙10萬學生流動計劃”,即在2020年實現東盟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到東盟的留學生都達到10萬人左右。今後,中國和東盟雙方將開設有關東盟語言、文化、政治與經濟等專業課程,加強國別情況和政策研究,制定有效的雙邊合作政策、目標和措施,深化中國—東盟各國高等院校之間和學者之間的學術合作,切實推動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的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