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 >

博鰲亞洲論壇——新亞洲的曙光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16: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博鰲論壇官方網站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01年02月27日

  來自全亞洲、澳洲二十五個國家的政要和前政要,于2001年2月27日在海南博鰲參加象徵著新亞洲繁榮、穩定與和諧的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

  博鰲亞洲論壇的成立,是亞洲區域合作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新世紀伊始中國外交的一項重大舉措。

  亞洲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對人類文明做出過重要貢獻,但大多數亞洲國家卻在近代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或殖民統治。這是亞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失落,曾經引發人們對整個亞洲大陸命運的思考。

  兩次世界大戰以後,亞洲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風起雲涌,各國先後擺脫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獲得了民族獨立,引起整個世界對亞洲大陸的關注。

  半個世紀以來,亞洲各國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以來,亞洲經濟總體發展迅速,東亞經濟實現了騰飛,創造了“東亞奇跡”,並成為世界是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亞洲的崛起似乎成為不爭的事實,“亞洲價值”和“東亞模式”受到廣泛重視。

  但九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卻打擊了發展中的亞洲經濟,引發了對“亞洲價值”和“亞洲模式”的重新思考和對二十一世紀整個亞洲前景的關注。

  這種思考和關注不同於以往的,是它的經濟主題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亞洲國家雖然已經在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方面做出了各種努力,但亞洲地區相互間的貿易和投資比例不高;産業結構互補性較差,出口産品較為單一、雷同,合理的區域性國際分工遠未形成;企業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有待加強。

  面對金融危機的打擊和其它經濟板塊的競爭,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認識到國際投資和貿易形成方式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秩序的不平等性,金融、投資和技術轉移的不平等性,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和損失的不平等性,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對於具有豐富多樣性的亞洲來説,既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需要及時尋求趨利避害的對策。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從歐洲經濟一體化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進一步發展的事實中,從亞洲組織程度差、經濟區域化滯後的狀態中,從目前國際多邊合作機制中缺少亞洲板塊的聲音這一事實中強烈意識到,亞洲地區只有加強對話、協調與合作,才能提升本地區的整體競爭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九九八年幾個國家的前政要在馬尼拉正式提出“亞洲論壇”的構想,得到了亞洲各國和各界人士的響應和支持。

  一九九九年十月,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來華通報亞洲論壇構想。胡錦濤副主席也表示了中國的支持態度。

  二000年十一月,在博鰲舉行的亞洲論壇專家學者會議上,來自亞洲各國的代表坐在了一起,甚至“長期以來一直在苦苦對抗的兩個南亞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會議上也“發出了同樣的聲音”(孟加拉議會榮譽議員曼索爾滿穆語) 。

  亞洲論壇的創立是一項里程碑似的成就,是亞洲合作的催化劑,是亞洲國家合作的一次機遇。

  在中國和其他有關國家政府的支持下,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博鰲亞洲論壇”的構想成為現實。

  博鰲亞洲論壇立足亞洲,從亞洲的利益和觀點出發,研究亞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同時又著眼全球,在將亞洲會員作為基礎會員的同時,吸納全球其它地區的會員。

  通過論壇,將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際網絡,為促進亞洲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以及亞洲各國經濟與全球經濟之間的融合,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論壇除定期舉辦非官方的亞洲經濟最高級會議和其它相關會議外,還將通過經濟技術交流、國際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等方式,落實論壇提出的各類建議,實踐論壇提出的經濟發展思想,促進亞洲經濟與全球經濟的交流與融合。

  平等、互惠、共贏、共存之新亞洲曙光,正在太平洋西岸美麗的博鰲小島上升起,將為古老的亞洲大地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