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2012博鰲亞洲論壇 >

新興經濟體:結構調整與認識誤區文字實錄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2日 1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網易財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宋立新:感謝大家來參加這場論壇,我是《英才》雜誌社的宋立新。我先介紹一下今天在座臺上的嘉賓:德勤全球副首席執行官Brian Derksen;住友商事專務執行董事梶原謙治;東軟董事長劉積仁;美國駐華大使、前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邵寧;塔塔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副董事長Ramadorai Subramanian。

  [15:59:44]

  宋立新:非常高興能做這場論壇的主持,第一個問題是很輕鬆的問題,請臺上嘉賓每一個人用三分鐘給我們講一下他們人生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變化,剛才我跟他們説期望他們儘量能用自己的故事來打動現場的觀眾,從第一個嘉賓開始。

  [16:00:32]

  Brian Derksen:大家下午好!我叫Brian,我是德勤的全球副首席執行官,我很榮幸今天下午能夠和各位尊敬的領導人一起來參加這次會議。我們提到要介紹自己的一些個人故事、個人職業生涯中間最重要的變化,目的是能夠讓大家保持清醒,畢竟是下午的晚些時候了。要給各位介紹比較具體的變化性的事件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我可以給大家講在五年期間我做出了三大決定。

  [16:01:29]

  Brian Derksen:當時我是20—25歲,在那段時間當中我所做的決定導致我的生活在之後發生了一些變化,在1972年當時我20歲,從加拿大搬到美國,我自己在加拿大一個小城鎮長大,後來決定搬到了美國。另外是在1973年碰到了我的妻子,1975年和她結婚,第三個決定是1978年我去商學院加入了德勤。所以回顧我做的三大決定,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決定。

  [16:02:15]

  Brian Derksen:第一是在1972年搬到美國,也居住在美國。我經常打電話回家,我對加拿大有很深的眷戀之情。第三係1978年以來加入了德勤,有些人認為我自己不喜歡變化,這可能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在我20—25歲之間做出的三大決定,真的是決定了我個人的生活,我的職業生涯以及我自己的世界觀。我當時並不知道我所做出的決定會有這樣長期的影響,但的確是如此。

  [16:02:32]

  Brian Derksen:宋女士讓我給大家再介紹一下中國是否側重於發展服務行業,還是應該增加對於製造業的發展。

  [16:03:05]

  宋立新:我們希望先分享三分鐘的小故事,你剛才已經給我們分享了人生經驗。人生如果用1%的力氣去選擇,99%是每一次創新的激情。

  [16:04:50]

  劉積仁:我這個人的人生正好是中國時代的變遷,小的時候經過吃不飽、文化大革命的動蕩、武鬥、政治混亂等等。當過工人,我的很多同事都當過農民,後來又機會上了大學。上大學以後,很希望能夠成長起來,突然有機會學習了,就像今天大家很多人追求財富一樣,那個時候追求知識。那段時間培養了我的性格,今天特別感激那個時候讓我們了解了社會,了解了人,讓我們學會了寬容、忍耐和奮鬥。後來有機會到了美國,可以説我還是真正認識到了美國那時候比中國發達。在這以前,我們受過的教育,中國人過著最幸福的生活,我們要努力來解放全人類。後來到了美國發現美國確確實實比中國發達得多,我們開始在學習。後來做了教授。當了教授之後想做一個好的學者,突然發現做學者也需要錢,沒有錢的話做學者也比較困難,要研發,要買設備。特別是那時候受美國的污染,我在美國國家標準局做過工作,在商務部下的研究中心。

  [16:06:08]

  劉積仁:回來之後覺得我必須要擁有美國的環境,但是沒有錢。後來迫使我搞商業,做了公司,開始來賺錢。賺錢的時候才明白原來賺錢的路要花很多錢,所以就回不去了。現在很想念做教授的日子。但是從做軟體被拷貝,美國人給我們講中國人知識産權的問題,首先我就是對知識産權最關注的,因為我們做軟體被人拷貝了,差點犧牲了,後來我們開始做服務,後來走到互聯網。今天我們越來越多的軟體都向變遷,像醫療、整個社會基礎設施,我們做大量的東西。所以如果説過去的變遷,我們更像一部壓縮成45分鐘或者1個半小時的電影,我們看到了中國社會的變化,我個人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6:06:28]

  宋立新:雖然懷念,但是我想不會以它現在的江湖地位換取現在的江湖道路。

  [16:07:14]

  Ramadorai Subramanian:大家下午好!下面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覺得在提到變革的時候,在提到變化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在四個月之前我做了祖父,這是很重大的變化。第二個重大的變化是剛才有一位先生提到他在37年的時間在一家公司工作,也結婚了37年,實際上我自己在塔塔工作了40年,也結婚了40年,所以在這一點我擊敗了他。

  [16:08:38]

  Ramadorai Subramanian:另外從管理角度而言,我在塔塔各個公司曾經擔任了其他不同非執行的業務。除此之外,我也在其他的一些非塔塔的公司做了獨行董事。另外我也是一個經濟機構的董事學的成員。另外我也是美國的馬歇爾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現在已經是印度總理的顧問,主要是有關印度的技能發展顧問。我認為技能問題是需要最關注的問題。

  [16:09:17]

  宋立新:剛才從您的發言可以看出兩個國家的性格比較接近,因為他儘量把自己藏在公司後面,然後跟我們談了知識改變命運。我們也請日本公司住友商的代表講一下。

  [16:11:38]

  梶原謙治:謝謝大家!我是住友中國的總代表,我叫梶原。如果説我最大的變化,那就是我當時出生的時候日本還很貧窮,可能有些人也知道我當時是在日本四國小村莊出生的。我的父母都是做農業方面的工作。我小的時候剛進入商社能做這個工作是想都沒有想到的,當時進入公司之後最大的希望是想到外國去工作,所以我23歲進入公司,在公司工作41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在英國倫敦12年,又到美國,在中國北京已經3年了。也就是這41年,其中在國外生活的時間非常長,比別人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我在這41年期間的變化,總的來看是日本的産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不一定是非常有規模的企業,現在根據自己的需要發生了變化,然後發展到現在通過金融、IT,在這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16:12:32]

  梶原謙治:日本的公司在國外也有很大的發展,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我本人在這個公司,看我們公司會覺得40年前、20年前和現在都是不同的。意思是我們先要預測到這些變化,然後改變我們自己。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一定是在40年之後企業仍然會生存得很好。但是現在大家都在考慮怎樣才能做大,成為大規模的企業。這種變化是我親眼看到的,在日本的歷史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想今後繼續會發生不斷的變化。

  [16:12:52]

  宋立新:謝謝,他給我們一個經驗是只有不斷的變化才可以長久的支持。

  [16:13:58]

  駱家輝:我得回到很早之前,十幾歲的時候,我在美國的童子軍很活躍,我在高中的時候參加了夏令營,在大學的時候我們進行了野營攀山的訓練。當時我學習到一定是如何才能夠激發人們更多的潛力和熱情,並且如何才能夠鼓勵人們,讓人們能夠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這是我從實體的角度想要告訴孩子們,如何才能自己學會生存,自己才會創造自我尊嚴。

  [16:15:43]

  駱家輝:對於個人人生的變化是很多年後發生的,我執行一些管理部門相關的工作,才知道怎麼樣執行一個項目。儘管其他的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但是你是怎麼樣才能夠執行項目,怎麼才能夠獲得成功、避免失敗?後來我就奠定了自己的一個人生哲理,這個人生原則一直伴隨著我,那也就是我們如何讓政府變得更加有效,更負起責任。和很多人而言,他們和政府之間的交流和政府打交道的經驗都是不太好的,包括排隊、續簽、去美國等等。這就讓他們對於某一個固定的政府産生了一些慣性的思維,所以我總是希望能夠實現一些幾乎沒有辦法實現的目標。如果只是確定一個微小的變化目標,也許人們只是對一些細節做小小的調整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但如果你制定一個很遠大的目標,人們也許不得不拋棄現有的機制和組織重頭開始。我們並不是謀利的,但是可以利用一些原則實現政府的轉型。

  [16:18:18]

  駱家輝:我到美國駐華大使有7個月的時間,在過去要約到美國使館的簽證面試要很長時間。在過去對於美國簽證的需求是大幅度增長了,同時我們沒有增加簽證官,而且我們的簽證官要加班。最近在北京和上海,你要約到美國簽證的上市只要2天時間。所以我們要設計一個超級高的目標,即便我們是拼盡全力沒有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為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我們不會去責備別人,去開除我們的員工。但是在政府,我們不要怕去懲罰別人,我的原則就是人都不是完美的。比如在足球比賽當中,一個隊會贏,另一個隊會輸。所以我們必須要求人要遵守道德原則、職業操守原則來努力工作。但是我們要解放思想,要找到一些創新的辦法來實現這些超高的目標,並且要為自己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績慶賀,並且要鼓勵他們,激勵他們,即便是最初的目標沒有實現。這是我在職業生涯當中的一些大的變化。

  [16:19:09]

  駱家輝:從個人角度來説,最大的變化是我結婚時間比較晚,我的孩子是在我當州長之後兩天就出生了。第二個孩子是我在卸任州長兩個月之前出生的。我當時是盡可能花更多的時間在家裏待著,在小孩睡著之前給他們唸唸故事。有些人給我説你可以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但是沒人會記著你。如果你能去你孩子參加的第一個鋼琴比賽、第一場足球賽或者第一場個人演出,誰會記住你呢?這是我個人所保持的一種原則。

  [16:19:42]

  宋立新:謝謝。請邵寧給我們分享他的故事,然後很快就要進入到主題了。

  [16:20:36]

  邵寧:剛才劉積仁老總講,我們這一代人是一個國家變化的縮影。他剛才也説他的同代人很多當過農民,顯然他沒有當過農民,我當過。我當時是作為北京知識青年,2萬7千北京知識青年到延安去,我是其中之一。我在延安待了4年半,那個地方貧困的情況可能在座的各位都是難以想象的。我們在那兒最大的問題是吃不飽,所以我們在那兒是糠、麩子都吃,那四年對我的人生影響太大。

  [16:22:13]

  邵寧:當時有一個政策是知識青年困退,我在街道企業又幹了三年工人,模具鉗工,手藝還不錯。這時候真的很感謝小平同志,撥亂反正、恢復高考,我就考上大學了。大家都知道1977年高考的時候,實際偶然性是非常之大的,因為大家都沒有準備,上去就撞。我的運氣不錯,考上大學了,當然我自己學了一些東西。所以我的命運完全是跟國家整個改革變化是一致的。我自己有一個想法,比如我們這批人馬上快退休了,回過頭去看當時跟我一起插隊的同學,比我學習好的,比我本事大的有得是。我在中學不是最出色的。實際大家最後的結果,應該説大多數人並不是很如意的,這當然是一個時代的結果。我就覺得我在這一批人裏是一個幸運兒,正好我考上大學了。既然我是一個幸運兒,國家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得為國家做點什麼。

  [16:23:17]

  邵寧:所以這些人我一直在努力的,憑著良心,憑著對國家、對老百姓的最基本的責任感,把我應該做的事做好。當然我很慶倖我趕上一個好的時代,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而且我自己一直是站在比較前沿的位置。改革開放是中國必須走的、發展的必由之路,要解決中國人民永遠去脫離貧困,改革開放是我們必須要走的。所以我覺得非常慶倖,我有這個機會做我應該做的一點事情。但人能做什麼事情,受制于各個方面的條件,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和外部有什麼條件。但是我很踏實,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已經盡力了。所以我大概就是這個感受。

  [16:24:33]

  宋立新:謝謝!也謝謝台下觀眾的掌聲。我們希望這一輪的故事相對輕鬆一點,使我們不會那麼困。第二輪的問題,大家從他們的講話裏已經感受到了,其實雖然這個名字叫得很大,轉型升級。但通俗的話講就是資源使用效率的變化以及利潤獲得方式的一些改變。所以昨天大家都知道我們博鰲論壇的第一個焦點已經産生了,就是關於在金融危機之後各國政府對於投資的態度。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想問一下,因為在最近,就在前幾天,你發表了一個講話説美國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直接投資,所以我們想知道,因為中國大企業走出去,其實在美國很受挫,尤其是前幾年,所以你覺得除了在交通領域以外,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其他領域的投資,哪些會更容易受到美國政府的青睞?

  [16:26:23]

  駱家輝:對於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沒有任何一個行業上的限制,這對於中國接受美國投資是一樣的。在美國有巴西、德國的企業、俄羅斯的企業、日本的企業、韓國的企業都到美國市場去建工廠,去發展,像汽車行業等等。我們非常歡迎外國直接投資,因為外國企業到美國去運營,現在能夠為美國供應500萬個工作機會,而且能夠為我們員工提供非常好的收入。現在大家對於美國政府有一個偏見和誤解,現在美國政府要批准各大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的項目,我們看一下去年最新的統計數據就能看到。有一個美國政府投資委員會是專門批外國企業投資項目的,在美國進行數千個、上萬個兼併和收購項目,尤其是外國企業到美國做並購。其實只有96個項目是由政府直接來批准的,做兼併和收購的項目有成千上萬個,所以大家對美國政府有一個誤解,並不是每一個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的項目都要由政府來批准。

  [16:28:37]

  駱家輝:不論你是中國企業、法國、德國、俄羅斯,還是巴西企業,有一個投資是不需要任何批准的,那就是從零開始建一個工廠,建一個辦公室,從零開始、從頭開始進行初期的建設項目,是完全不需要美國政府批准的。我再重復一下,在去年有數千個、上萬個投資項目,只有96個是美國政府批准過的。所以我想澄清一下這方面的誤解,我們現在在美國使館準備一個視頻短片,差不多有9分鐘的時間講述一下對於美國政府的一些誤解,並且要講述一下現在中國企業已經到美國做的一些投資。比方大家都會討論中海油去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其實這個交易沒有成功,並不是因為美國政府阻止了。其實在那個交易之後,有很多中國企業到美國去投資,都不需要美國政府批准,其實有很多航空業的企業,還有鋼鐵企業、管道企業,他們都已經在美國做了很多成功的投資。到時候在短片當中會講述。我們也會講述中國企業在美國所取得的成功,最後還會講中國企業要在美國取得成功要具備哪些條件。比如中國企業可以聘請像德勤這樣的管理諮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政府關係、公共關係等方面的諮詢顧問。

  [16:29:05]

  宋立新:謝謝,有一個關鍵詞是誤解和偏見,在中美對話當中,美國曾經提出來中國政府給了企業,尤其是這些大的國企,給了很多補貼,這就是在搞不正當競爭。您對這個觀點有何評論?

  [16:30:32]

  邵寧:我們也注意到美方包括媒體的一些説法,我理解這些説法相當程度上源於美國方面對於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情況不了解,當然把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説清楚不是這個場合能講清楚的。我強調兩點: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切斷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財務關係,切斷補貼渠道。這個切斷實際上在朱鎔基總理時代已經做到了,因為財政體制改革,建立公共財政制度。正因為當時改革脫困的時候,把政府補貼的渠道統統切斷,所以迫使一直做到現在,我們有5千戶的國有大中型的困難企業破産,破産是非常難的事情。如果有政府補貼,誰會有興趣去做這個破産?因為政府補貼切斷了。

  [16:32:29]

  邵寧:第二,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另外一個方面是使國有企業徹底的市場化。在上個世紀末,我們的國有中小企業徹底的民營化、市場化,國有中小企業改革。所以現在國有中小企業的層面已經沒有國有企業了。目前我們正在做國有大企業的改革,方向是什麼?是公眾化、市場化,就是通過資本市場把現在的國有企業改造成為一個一個的上市公司,讓它成為市場競爭主體,獨立的承擔它的民事責任,這就是公眾化的方向。實際上歐洲的國有企業改革大概也是這麼一個路子。若干年後,當這項任務完成之後,大家會發現中國國有大型企業都變成龍頭公司了,目前我們在這個方向上進展還是比較大的,現在中央企業60%以上的凈資産都已經進入上市公司了,所以這個方向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美方有時候會有一些想法,這可能是美國離中國太遠了,有些中國發生的事美方可能知道得並不是特別清楚。我想以後如果駱大使有興趣,我給你詳細的介紹一下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情況。如果了解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情況,美國對中方的看法會有很大的變化。

  [16:33:19]

  宋立新:觀眾的掌聲也代表了我們的期待。下面還有四位嘉賓,每一個人還有3分鐘左右的時間談一下他們對轉型的了解。臺上有一位嘉賓是來自日本的,大家知道中國現在的情況有點像日本1970年,當時在轉型升級的時候,日本的一些選擇也帶來了很多他們在經濟方面的困擾。剛才已經請教了美國的代表,我想聽一聽梶原覺得中國現在的情況,可以從日本已經走過的路上借鑒哪些經驗?

  [16:36:12]

  梶原謙治:現在的中國和日本70年代時的狀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簡單的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國人非常的勤勞,日本人在70年代的時候也都非常勤勞,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都是非常勤勉的國家,這是一個相同之處。不同的是什麼?現在社會進步了,像電腦行業都會有很多人工作24小時,當時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情況。儘管很辛苦、很勤勞,但是也都會有休息。現在看到中國的現狀,中國正在發生經濟的增長,今後應該會更加被社會認識,被世界認識。現在的中國企業從某種程度來説,在中國市場銷售、生産,日本企業在中國生産東西到日本去賣或者拿到其他國家去賣,我們能夠去幫助這樣的工作。在全球化程度上,中國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商社在世界64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據點,可以説我們有很好的一個全球化的人脈關係。這是中國可能有些地方沒有的優點,我們是擁有的。所以我們如果從這一點來看,跟中國合作,面向新的世界的發展,在中國企業的發展方面來看,中國企業現在發展非常快,規模變得非常大,有很多地方對此會表示不安。對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提供幫助,從知識和經驗上,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幫助,相信這樣的機會以後也會越來越多。中國今後將會怎麼樣呢?關於這一點問題,中國有這樣大的一個經濟規模,中國和美國也是一個很好的合作關係,這一點大家都認識到了。所以還是希望中國有更多的跟世界各方有合作關係的意識,這樣中國會有更好的發展。

  [16:36:38]

  宋立新:謝謝!如何改變商業,剛才日本住友的代表給了一些經驗。再問一下德勤,因為德勤也服務於全球很多大企業,從德勤的經驗來看,中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它的轉型升級應該注意哪方面?

  [16:38:17]

  Brian Derksen:看上去,我覺得中國現在真的是在一個轉捩點,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在過去的10—20年當中,我覺得也是大家達成的共識,這種推動力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所以多數的引擎、推動力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因為世界不是一個靜止的世界。中國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同時也影響了一些原來增長的推動力,包括工資方面,因為工資現在在增加,所以使得中國繼續保持現在的製造業的領導地位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覺得中國應該不斷的進行升級,在自己製造業的發展過程當中進行不斷的升級,這樣用來迎接一系列的挑戰。現在中國應該更多的參與到設計、包裝以及市場的過程當中,因此這也需要其他的因素。也就是當我們提到製造能力的時候,過去這些因素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但現在中國需要更多的關注人才競爭,需要更多的關注教育,也許是要關注人才的國際經歷,而不僅僅是國內的經歷。所以對於人才的需求也許是不一樣的。

  [16:39:34]

  Brian Derksen:除此之外,隨著中國在製造業當中進行升級,毫無疑問中國需要建立全球的聯絡,包括全球的供應鏈、配送鏈等等。在這方面中國就需要更全球性的網絡,也需要超出你在關注製造業能力的時候原來所有的網絡能力。所以中國需要擴大自己的規模,要進行升級,同樣也應該更多關注研發和創新行業。這方面的代價肯定是很昂貴的,但是你需要這些,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製造業的升級。另外,我覺得我們並不是要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對立,因為我覺得兩者都是需要的,因為在製造業升級的過程當中,你會看到對於服務業的需求會不斷增加。這個過程就變得更加複雜,因為服務業也需要同樣的人才,會和製造業進行競爭。

  [16:40:13]

  宋立新:謝謝,專業化肯定是推動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很重要的一條路,我們也盼望在四大的幫助下,我們有自己的四大。下面的問題想問問塔塔,你們都知道塔塔日子很難過,因為在中國的鋼鐵企業現在都開始養豬,以渡過最艱難的時候。所以塔塔作為一個製造業的標誌,你有什麼經驗給這些正在艱難中掙扎的製造業?

  [16:40:53]

  Ramadorai Subramanian:我想就一分鐘的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塔塔集團,然後我再來給您準確回答。塔塔集團是一個35萬員工的集團,我們包括了不同的部門,其中包括鋼鐵、電力、信息技術、電信、飲料、酒店、化學化工行業等等。所以我們的行業多元化,使得我們能夠經歷不同行業當中的動蕩。

  [16:42:29]

  Ramadorai Subramanian:另外提第二點,我們在中國也建立了強有力的合資企業。另外是鋼鐵公司,塔塔鋼鐵公司是製造鋼鐵的,我們看到是世界上製造鋼鐵成本最低的企業,我在這裡提到的是每噸的鋼鐵製造成本,為什麼實現如此的低價?因為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投資,你必須要提高自動化和工作效率,同時也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産量。看一下我們企業的發展,一個公司的業務可能會成為另外一個公司、另外一個業務的代替物,今天IT行業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50%,我們在全球各地都有機構,包括在中國。剛剛我説了在中國已經有11年的歷史,但是我們在不斷擴大中國的員工人數。現在我們在中國的市值已經達到了50億,我們的汽車行業也是發展得比較快,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熱銷的汽車。我們也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所以我覺得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投資于研發,投資創新,要實現大量的自動化。

  [16:42:49]

  Ramadorai Subramanian:另外也要盡可能的強調充分的分散到不同行業當中,同時要持續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讓他們更加專業和職業化,也能夠改變他們自己職業發展的規程。謝謝!

  [16:43:34]

  宋立新:還有一個問題要給中國企業,我剛剛主持完一個很重要的論壇是老IT的新路,老IT代表了低成本、低利潤,新IT代表了高利潤、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線。劉總,你覺得自己老了嗎?因為東軟已經剛剛過了20周歲,你們覺得需要走新路嗎?

  [16:44:53]

  劉積仁:在IT行業20年肯定是老,7年等於1年,所以相當於140歲,我們絕對是老年。但是生命力在不斷的持續創新,從東軟第一天開始走業務的時候,如果現在回憶,我有一個基本的感受。中國的企業越在困難的時候,好像是越能夠産生激情和創新的動力。中國過去改革開放的30年間,我們犧牲最多的反而是在環境寬鬆的時間,投什麼都能賺錢,做什麼都能賺錢的時候,中國人犧牲率比較高,原因是比較容易衝動,也比較容易放鬆。但是一旦到生存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它總是有一些方法能夠建立到為它的未來找到一種新路,包括鋼鐵企業養豬,我認為是鋼鐵企業準備搞農業,因為農業是未來很有潛力的行業。

  [16:45:53]

  劉積仁:在IT行業裏,我們從過去提供硬體、軟體,到現在提供服務。一個最大的變革,與社會的結合,就是和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結合起來。我們要把醫療的不公平,要把醫療的服務通過IT能從城市走向農村,從人一定要到醫院把服務提供給家庭,我們要通過雲的計算方式使得每一個人享受高質量服務的時候又帶來更低的成本。所以我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這樣的一些機會,最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自己不能夠把自己看成老了,應該有一個心態。另外,變革應該發生在幾年以前,而不是發生到那個時刻到來,不然的話你一定會老。

  [16:46:35]

  宋立新:謝謝,掌聲鼓勵一下,雖然已經有很多白頭髮的劉總,但依然有一顆年輕的心。下面的環節希望有更多的互動,因為已經到了提問環節。但是我想把第一個機會給家輝,按照中國的禮尚往來的規矩,請家輝提一個問題給邵主任,先從臺上嘉賓的提問開始,然後馬上就到台下嘉賓的提問。

  [16:47:11]

  駱家輝:我想問邵主任一個問題,現在很多中國國有企業已經到美國去投資了,根據您的經驗,中國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他們到美國去投資的時候,到美國去開辦運營單位的時候,他們主要有哪些擔心的問題?有哪些挑戰?因為我們正在準備一個視頻短片,向中國企業去講述如何到美國去投資,您可以給我們講一下嗎?這樣讓我們可以做好準備。

  [16:48:41]

  邵寧: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是一個國家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必然要出現的事情,現在中國已經達到這個階段了。但是我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多多少少有一些擔心,我們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不足,我們的人才不夠,我們的人對於國外的投資環境,尤其是對司法環境了解的太少。比如美國的投資環境相當規範,有很多法律在支撐著這個環境。但是我們在這方面熟悉得很少。所以對於中央企業走出去,到美國投資,到其他國家投資,第一是我們支持,我們覺得必須要往外走,但同時我們又向中央企業提出,你在走出去之前必須提升自己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你必須有人能夠熟悉當地的投資環境,尤其是法律環境。要不然你到那兒去,風險是非常之大的。

  [16:49:08]

  邵寧:所以我感覺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尤其是到美國這樣比較規範的投資環境裏面去發展,首先是要學習。如果想幫助中國企業到美國去投資發展的話,可能你需要辦一系列的培訓班,幫我們去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16:49:41]

  宋立新:謝謝大家的掌聲。邵主任剛才的話是説只有10分鐘的短片是不夠的,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希望有一系列的培訓教育來消除我們內心的恐懼。台下的嘉賓可以提問。

  [16:50:49]

  提問:我有一個問題要提給邵主任,在10幾年之前,在國有企業改革之前,大概1998年之前,當時我們的國有企業做得不好,大面積的虧損,甚至盈利的企業都不多。那時候社會上很多人説中國的國有企業搞不好。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國有企業的改革,包括堅持國有企業,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然後加強它全面的風險管理,包括邵主任談到的推動這些國有企業做大做強,走出去,所以現在國有企業做得非常好,賺了很多錢。但仍然還是在挨罵,不管做好還是做不好,社會都有人罵,做好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罵?所以我對這個問題沒辦法理解,我不知道邵主任怎麼看這個問題。第二,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沒有一個和諧發展之道?謝謝!

  [16:51:20]

  宋立新:你只能問前面的問題,因為時間很短。邵主任,他想問你挨罵的問題,你有很多經驗。

  [16:52:28]

  邵寧:的確10幾年前非常困難,但現在是不是非常好了?並不是非常好,國有企業需要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包括現在傳統的國有企業大鍋飯、鐵交椅,這些問題並沒有真正的去掉。國有企業有很多負擔並沒有真正的交出去,所以現在國有企業改革仍然在非常艱難的推進過程中。挨罵的問題,現在我覺得大家有點情緒化,國有企業是中國的企業,我們都希望這些企業能夠做好,提升中國的國家競爭力。如果大家比較客觀的、冷靜的去研究一下這個企業怎麼改革,我想這些情緒化的東西會減少。所以對於這些問題需要一種客觀的、清醒的、建設性的態度,這是一個方面。

  [16:54:33]

  邵寧:另一方面,大家對國有企業的事情有時候了解得不多,這跟國有企業改革的性質有關係。前幾年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特點就是只做不説,我可以給你講一個例子。當年破産,第一家萬人大廠破産的時候是東北的一個阿城糖廠,有一個萬人大廠能夠破産,能夠優勝劣汰,能夠退出市場,大家都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很重大的事情。但是破産非常曲折,當時很多記者就到我們那裏要求宣傳,但是我們研究半天,我們最後還是沒有同意。這個萬人大廠破産對於結構調整,對於建立優勝劣汰機制的意義非常重大,但是對於破産企業的職工來説,他是切膚之痛,他就失去崗位了,雖然有補償金,雖然政府還要幫他再就業。但是破一次産、下一次崗太痛苦了,尤其是很多國有企業,幾代人都在這個企業裏,親戚朋友全在這個企業。所以當時我們就覺得對於這些職工來説,他聽到這些宣傳會怎麼想?所以很多國有企業的事,坦率地説我們是做得比較多,説得比較少。但是有些事情是國有企業改革完全能夠講清楚的事情,如果大家了解了情況,大家就會以非常建設性的態度去研究這個問題。

  [16:55:44]

  宋立新:您先休息一下。剛才我已經代表你們都問了一下,我替你們把這個問題問了,因為大家都在關心關於貿易保護的問題。昨天晚上的焦點就是澳大利亞政府最近拒絕了華為的投標,其中有一個理由是因為華為任正非以前當過兵。剛才你一開始就很熱誠的歡迎我們的中國企業去美國,但是中國企業在美國掙錢多了,或者投一些很敏感項目的時候,也會以這樣一些我們沒有想到的理由去拒絕他們嗎?我希望家輝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來消除大家的恐懼。他們説澳大利亞政府以前都表現很好的,但是最近可能是交了一些朋友以後就都有一些變化了。你怎麼來回應這個問題?

  [16:57:09]

  駱家輝:我沒辦法代表澳大利亞政府來發言,華為在美國有一個非常大的研發機構,雇傭了數十萬美國員工,而且在美國市場是一個非常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所以我在此重申,美國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對於中國企業去投資是有任何界限的。在2010年最新的數據顯示,在美國有數十萬個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只有96個是涉及到中國企業投資的。所以我們看一下過去幾年的數據,5%的外國企業的交易是涉及到要由美國政府來做出干預和調整的。其實很多國有企業已經到美國成功投資和發展了,所以美國的投資環境還是非常好的。

  [16:57:33]

  宋立新:很抱歉,因為上一個論壇壓縮了這個論壇的時間,所以我相信有很多人有很多的問題都要問,但是在博鰲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所以大家儘量問得簡短一些。

  [16:58:52]

  提問:這個論壇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要快的做事,要高效的做事。我是來自美國,我非常榮幸參加關於清潔能源方面的論壇,我的問題是儘管中美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差異,中美兩國加起來是佔到全球碳排放的一半。我們是如何能夠加深中國和美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的研究合作?我希望我們能夠加強研究上的合作,我這句話是既講給邵主任,也講給駱大使。

  [17:00:05]

  邵寧:在碳排放的問題上,很多國家的看法是一樣的。所以中國企業和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合作的力度是非常之大的。在這方面,中國企業也是需要學習,因為我們前多少年根本沒有重視環境的問題,環境的問題根本就沒有計入企業成本。所以前幾年所謂中國製造低成本、低價格,裏面有一塊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個産業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的産業。現在很多中央企業,包括一些其他的企業都在往這個方向調整。包括中央企業最近通過重組,我們有一個專門的節能環保集團,現在節能環保集團的國際合作非常之多,因為各個方面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而且知道節能環保將是未來一塊非常大的市場。所以這個方面的合作是沒有任何障礙的。

  [17:00:51]

  駱家輝:我覺得這實際上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重要的亮點,同樣我也覺得我們雙方已經展開了一系列密切的合作項目,是由我們兩國政府共同舉辦的,同時有一些新企業參與。最近我們對中國國航747使用的燃料進行測試,這一項測試結果進一步證明了中美兩國企業在清潔能源科學方面的合作。

  [17:01:03]

  宋立新:最後讓每一位嘉賓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

  [17:01:49]

  Brian Derksen:謝謝,我在不斷觀察中國企業,包括國企和新企業的發展,他們正在成為全球化的公司,制定全球的戰略。我也發現日本、歐洲的公司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協調性或者一致性是不可避免的,包括貿易政策的一致性和其他方面的一致性以及我們如何進入各自市場的一致性。我覺得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趨勢,中國在進行若干年的變革之後,出現了很激動人心的結果,同時我們也是保持著激動人心的態度,所以我覺得對於全球經濟來説,未來將是非常的精彩。

  [17:03:11]

  梶原謙治:重要的事情就是怎樣能夠順利的進行國際化,中國今後將會不斷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市場基礎,這是很重要的。中國現在有自己的做法,在世界各國也需要這樣的做法。在這些地方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我們也希望能夠和中國一起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成長下去,希望能夠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友誼關係。在這一點上,我希望中國的國際企業有很好的發展,對這一點我有很大的期待。

  [17:03:47]

  劉積仁:我覺得中國整個社會轉型一定是在國際大環境下發生的,而這個發生的基礎是中國在人力資源的充分發展,在一個更加市場化的環境充分建立,還有充分的國際合作環境下産生的,所以未來中國的模式一定和過去的30年發展有很大的不同。

  [17:06:09]

  駱家輝:我們剛剛慶祝了尼克松總統訪華40年,實際上在32年之前卡特總統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10年之前中國入世,所以中國在短短的40年、10年或者15年當中已經進行了驚人的變革。有一些外國人來到中國,他們都會很驚訝的看到中國所進行的不可思議的變革,每次你來到中國都會覺得面貌一新。在今天很多人都提到了創新,也提到了教育,也提到了研發,提到了服務行業的發展,製造業的升級。我覺得如果中國的變革能夠繼續下去,不管是針對國企還是私企的變革,在這個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中國應該關注的是更好的保護知識産權。因為很多創新都會在中國發生,我們聽到一些外國公司更多的保護知識産權,也提出了一些抱怨。實際上我們也聽到中國公司也提出了抱怨,要求國家制定更好的保護知識産權的法律。在這裡有一些世界一流的公司,他們在不斷的進行發明創造,不斷的進行創新,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當中,他們想要確保自己來之不易的産品和資本以及知識産權可以得到保護,而不會被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的企業照搬照抄。所以我在上週五去了百度,百度已經有幾千名員工,百度為什麼能夠如此成功?能夠走出去?關鍵的一點是良好的知識産權保護。所以我覺得在中國成功的基礎必須要是對於知識産權的保護。但是從整體上來説,法制也很重要,公司如果面臨知識産權侵犯的現象,他們會對這個法律制度充滿信心,他們會相信這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是公正的、平等的,充滿智慧的。

  [17:07:22]

  邵寧:中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國的製造業企業,現在正面臨著一個非常尖銳的挑戰。我們以往大多數的製造業企業的競爭基礎是放在低成本之上的,中國的企業製造成本比較低,這是我們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很可能中國製造的低成本時代會逐漸失去。所以我們企業必須看到這一點,及早的把我們企業競爭力的基礎,從低成本的基礎上轉到技術或者品牌的基礎上,重塑自己的競爭基礎,否則這樣的企業將會是越來越困難。剛才駱大使講到知識産權的問題,現在大家都在講技術創新,如果知識産權得不到保護,這個國家就沒有人會去創新了。

  [17:08:28]

  Ramadorai Subramanian:中印之間的雙邊貿易大概是740億美元,中國的出口是500多億美元,我們要確保未來貿易的公平,因為雙方的貿易增長已經是達到了77%,剛才提到了清潔能源、可持續的變化以及在研發和創新方面所進行的合作,我覺得這些都是有可能的。除此之外,我認為未來製造業的發展和今天肯定會很不一樣,還有其他的一些行業,包括中國現在在進行醫保改革,希望每一個人能夠獲得足夠的醫保。另外,中國的制藥業和印度的制藥業也進行合作。印度和中國之間的技術貿易也有合作。謝謝各位嘉賓精彩的發言,我要感謝主持人,主持得非常精彩。

  [17:11:10]

  宋立新:我有一個分享,中國有一個古老的智慧就是“六度修行”其中裏麵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堅定、最後獲得大智慧,只有每一個人把握了人生的變化,才可能帶動群體的積極前行。所以我們希望這樣的古老的智慧今天仍然有用,用分享消除變化所帶來的恐懼,而堅定會給我們帶來風雨後的彩虹。謝謝各位的聆聽,也請臺上所有嘉賓起立,感謝台下所有嘉賓的認真聆聽,謝謝大家!

熱詞:

  • 梶原
  • 1975年
  • 1970年
  • 經濟體
  • 結構調整
  • 視頻短片
  • 英才
  • 國有企業改革
  • 犧牲率
  • 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