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2010經濟運行數據 >
近來一些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這加劇了人們的擔憂———他們擔心在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復蘇的動力可能正在減弱。對於全球經濟的持續復蘇而言,亞洲經濟體的不斷成功至關重要,而在此之際,有關全球復蘇“引擎”正在減速的説法,讓人尤為擔心。
但中國不一定有這些方面的擔憂。隨著中國政府出臺為房地産市場降溫和遏制銀行信貸的舉措,人們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期已降至個位數,而對於製造業數據的偶然波動,中國政府不會特別在意。它同樣不會過度擔心眼下有關人民幣匯率的爭論。相反,中國的注意力仍牢牢地放在又一段增長期上———一段尚未到來的時期。與這些擔憂相比,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對石油日益濃厚的興趣———對於任何增長“引擎”來説,石油都是一個關鍵要素。
長期以來,對能源的巨大需求,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的外交政策。今年創紀錄的石油進口量,不過是增強了中國調整自身地緣政治戰略的緊迫性。今年4月,中國原油進口量創下了每日逾500萬桶的新高;今年前5個月的石油進口總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0%。確保穩定而長期的原油供應,是中國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必須對其石油來源及輸入方式進行多元化調整。
最近幾週,中國已在這兩方面取得了進展。安哥拉是目前中國在非洲最大的石油供應國,但中國已加大力度,擴展在非洲大陸石油領域的安排。今年5月,中國與尼日利亞簽署了一份價值逾200億美元的協議,興建煉廠及其它基礎設施,這是一個關鍵性的突破。
同時,中國正在進行一場範圍更大的轉移,從中東轉向非洲,使非洲成為中國的主要原油來源。非洲石油在中國進口中所佔的比率,從2003年的24%升至2008年的30%。中國認為中東地區有欠穩定,且由美國主宰。中國對於伊朗(中國第三大石油供應國)的依賴,也使中國遭到國際輿論的批評,因為中國力求弱化美國&&的對伊制裁。
然而,從非洲進口更多的原油,只會使一個困擾了中國領導人數十年的問題進一步放大。中國80%左右的原油進口取道馬六甲海峽,迄今為止,這條全長1100公里、位於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航線,是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的最短線路。
中國正竭力減輕對這條航線的依賴。這條水路容易遭到海盜和恐怖主義分子的攻擊,但中國真正擔心的,是外國干涉的威脅。一旦中美關係出現災難性的惡化,那麼封鎖這條航線,便是美國可以亮出的一張王牌。所以中國新戰略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尋找一條新的石油運輸線路取而代之。中國在6月份與緬甸簽署了一份修建石油和天然氣管線的協議,這樣中國進口的油氣資源就可以通過緬甸運抵中國西南部地區。這條管線可以把2000萬噸原油從中東和非洲輸往中國。
中國也考慮過從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修建輸油管線、高速公路或鐵路,與中國西部省份新疆連接的可能性。雖然沿線的嚴寒以及巴基斯坦俾路支民族主義者可能採取的破壞行動延緩了計劃的實施,但是相關談判可能仍將繼續。另外一條可行的線路,是一條穿越東南亞連接中國和新加坡的鐵路,這條鐵路可能在2015年前竣工。
然而,對於中國來説,解決其能源難題最簡單易行的方法是向“西”看。大幅增加從中亞和俄羅斯的原油進口可能性尤其大。中國近日完成了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線,其原油輸送能力達到了每年1.5億噸。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上月也簽署了一項協議,將使通過哈薩克斯坦管線輸入中國的原油量在2013年前翻一番。中國和俄羅斯對於彼此之間牢固能源關係的雙重依賴,將會使兩國保持緊密的聯絡,合力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
中國在美國視為自家“後院”的地區,也取得了迅速的進展。中國5月份簽署的一項“貸款換石油”協議,將會把它從巴西的石油進口量提高到每天20萬桶。此舉進一步激怒了美國國內指責中國的批評家,他們警告稱,中國這是在破壞美國在拉美的戰略。
拋開經濟增長放緩的問題不談,為數眾多的此類協議,表明中國對於石油的探求正飛速升溫。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對於資源的獵取正向著新的方向蔓延。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儘管速度略有放緩———中國日益增長的石油需求,不僅會影響原油價格,還將左右地緣政治格局。中國如何控制其“渴求”,人們須拭目以待。
(摘自7月7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