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2010夏季達沃斯論壇 >

瑞銀中國區總裁: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業的靈魂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3日 1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華網大連9月11日電 瑞士銀行中國區主席兼總裁李一在2009夏季達沃斯年會上做客新華網時表示,金融業應該實實在在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好好研究各個行業內在發展的本質和未來規律,能夠真正用金融界的智慧和能力好好服務於本體經濟。

  記者:有人認為由美國創造的現代金融體系是這場金融風暴的根源,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在哪些方面應該加強金融監管體系?

  李一:謝謝主持人。大家都把它叫做金融危機,確實是因為金融産業出現了問題,也是因為金融的很多機構製造了一些麻煩,所以大家很自然地就關注到金融危機這個社會概念上來。

  實際上像這樣一個大的危機,反映在金融産業當中,一定是一個社會問題。幾十年以來,由於美國在各個方面發展的比其他國家快一些,由此也就影響了金融體系或者説主導權,從資金的控制、産品的推出、金融服務業的組織結構,確實美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們把目光更多地看到金融體系上,其實很多人應該深思一下,全球目前未來發展的整個思路對不對。

  第二,單講金融風險的話,實際上根本的東西就是金融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或者説應該做到的功能,不能説失去了,但它偏頗了。金融業本來是應該服務於整體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的,但是在服務的過程當中它覓到了新的途徑。現在我們所説的金融創新也好,都是以賺取最大的利益為目標的。

  第三,這些年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整個社會發展週期變得越來越短,産品創新能力越來越強。隨之帶來的監管力度不夠,監管人員的很多素質沒有跟上。從金融業扮演的角色來講沒有服務於實體經濟,還有就是監管衝突的結構,這幾個因素造成了我們看到了很大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這個問題又發生在金融界,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金融危機。

  記者:金融業沒有扮演應有的角色服務於實體經濟,導致現在很多貨幣流入資本市場。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帶來了通脹壓力,但是好幾個國家又在警告過早的退出政策會削減剛剛企穩的勢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李一:我們看到了一些經濟指標或者説金融現象,有一定的時間經濟指標或者經濟行為,包括政府最近在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是很有效的,但是這個有效行為並不代表整體未來一定就要長時間這麼做。還有就是資金流動的短期現象並不代表就説有巨大問題産生,這個要看一些綜合性的指標,尤其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可能也是個新課題。政府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市場經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金融的參與者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個是個新課題,值得大家審慎考慮。很多國家也好、機構也好,都是短期行為,這個時候更應該從更長遠一點兒、更綜合的角度來考慮。

 

  記者:達沃斯官方網站的一個調查顯示,金融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在下降,您作為金融業的從業者,如何看這個趨勢?這會是全球性的趨勢嗎?是長期的還是短暫的?

  李一:我覺得可能很多人願意看圖表上的狀況或者數字上的量高量低。我覺得應該用另外一個詞彙説,這可能會引起大家更合理的思考。一個叫恢復,一個叫調整。為什麼這麼講?一方面是金融界如何有效地找到自己在整個經濟舞臺上扮演的角色,去杠桿化這些東西必然造成量的下降。但我們需要做一個反思:金融界除了原來的一些傳統業務是否還有更新的,比如説産品,來服務於實體經濟呢?這可能又有一個新的未來。總而言之,一定要實實在在地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個靈魂抓住,它的創新也好,它的監管也好,它的組織結構也好,乃至於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好,圍繞這個核心點,我覺得不管它在經濟總量哪個點上,我認為那就是最好的。

  記者:金融危機對於金融業拓寬業務和佈局調整有沒有影響?

  李一:金融業過去從産品上可能偏重於做杠桿化的東西,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服務於實體經濟,而是在杠桿化過程中銀行賺了非常大的利潤。從這樣的趨勢來講,它的組織結構應該發生變化,從監管角度、從風險控制角度都會有所限制,這是屬於組織結構上的調整。

  從人員上來講,也應該更多的培養人的綜合能力。金融界的很多人對單一的抓項目,對單一的銷售,在前些年發展的很快,注意的很多。實際上金融界更應該坐下來好好研究各個行業內在發展的本質和未來規律,能夠真正用金融界的智慧和能力好好服務於實體經濟,短期的、長期的,我認為這是投資銀行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後應該好好坐下來共同反思的問題。

  記者:溫總理開幕式上表示要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能也不會在不適當的條件下改變政策方向,您認為政策穩定持續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復蘇有什麼作用?

  李一:現在很關鍵,這個觀點非常正確,我們覺得作為一個政府,尤其是領導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在全球的危機康復過程中,中國政府的政策是很清晰的,也表現了對中國未來經濟非常清晰的指導性觀點。黨中央或者最高領導人的想法和主意,是綜合研究後出來的思路。問題是如何執行這些思路,在各個部門這些想法是怎麼理解、怎麼協同的。我特別想看到的就是以後我們協同的能力,整個戰略思想的執行能力,再就是短期和未來長期結合的能力。在軟實力方面將要有系統提高,這將是我們金融危機之後應該學到和掌握的最大財富。

 

  記者:新能源在未來會怎麼影響世界?

  李一:它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到生産方式。我覺得任何東西影響世界的最大物理化現象就是生活和工作,哲學、金融新概念,有些影響人的思維,有些影響人的政策,但是落在哪兒?一定落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如果日常生活和工作充分反映了新能源,那它帶來的變化有多大?新的政策、新的觀念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這就是對於人類很大的影響。

  記者:瑞銀在綠色經濟方面有沒有投資項目?

  李一:有,一方面我們在全球有專門新成立的部門,專門做這方面的服務。另一方面,我們內部已經有規定,不符合環保、新能源等共同理念的,我們有一定的標準規章,從環保、對未來社會負責任的角度來講,即使這個項目有很大的利潤,我們也不會去做。

  記者:現在中國銀行業的市值排名比較靠前,有很大的提升,請您評價一下中國銀行業的表現和發展前景。

  李一:第一,中國銀行業這幾年進步非常快,非常快的標準不僅僅是市值,關鍵是它的組織結構、治理意識和整個運營的風險控制能力,這些指標進步我們看得非常清楚。

  第二,市值只是這些進步所反映的一個方面,但反過來講,全球整個市值是下降的,但是中國公司基本上保持在很好的狀況上,我們應該祝賀。

  第三,我們但凡實事求是和承認規律的人應該承認,目前的國內金融行業還沒有全方位和國際接軌,也沒有全方位和國際金融機構同臺共舞,但是勢頭非常好。在這種勢頭下,要考慮如何逐步有效進入全球金融市場,再有就是治理的概念,整個人才隊伍的概念,包括對風險的控制,這些因素如何有新的提高。

  記者:大家已經看到人民幣國際化這樣一個端倪,作為在中國投資的外國銀行,您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會拓展業務嗎?

  李一:這又是一個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好象我們作為金融從業者時常關注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提得稍早了一點。但反過來,如果人民幣國際化,這裡肯定有很多新的業務,從業務角度來講,好象又到了時候。在人民幣國際休前提下,肯定會有很多新的金融産品,這個量是很大的。但問題是我們國家什麼時候走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時刻,這方面國內相關機構回答更合適。我當然希望人民幣國際化,但我希望它在合適的時候國際化。貨幣實力其實是實體經濟力量以及包括軟實力等等這些實力的一種反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