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十二五”期間國際發展環境解析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17: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綜合報道
題記:近年來,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但在國際油價定價權方面缺乏影響力,給我國能源安全帶來較大的不確定因素。完善現有交易模式,打造符合我國國情的綜合交易平臺,是石油石化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擴大至55.14%,超“警戒線”
8月10日來自石化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1月至6月,中國石油表觀消費量達2.2億噸,同比增長15.1%,對外依存度達55.14%,同比擴大4.2個百分點。其中,原油表觀消費量為2.15億噸,同比增長18.6%,對外依存度為54.26%,同比擴大5.7個百分點。
國際上一般將原油對外依存度50%視為“警戒線”。2008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為1.79億噸,當年中國原油産量為1.9億噸,對外依存度為48.6%;2009年中國進口原油約2.04億噸,比上年增長約14%,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即超過50%。
會議還透露,上半年中國原油産量9847.8萬噸,同比增長5.3%,去年同期為負增長1%;天然氣産量459.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8%,保持平穩較快增勢;原油加工量2.06億噸,同比增長17.9%;成品油産量1.22億噸,同比增長14.3%,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産量增幅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提高。
未來10年內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突破70%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石油供需矛盾日益加劇。據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課題組預測,到2030年我國石油消費需求達到11.10億噸。儘管我國的原油産量多年來一直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增産難度卻不斷加大。未來20年,我國平均每年新增可採儲量為1.8 億~2億噸,但探明儲量的品位在不斷下降,低滲、超低滲、超稠油儲量所佔比重加大。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顧問曹湘洪院士介紹,我國已開發的油田總體上進入高含水、高採出階段,2007年全國油田可採儲量採出程度達到73.2%,綜合含水86%。大慶、勝利、大港等一批主力老油田含水都已達到90%以上。石油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煉油業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之一。2003年至2010年的7年間,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大漲至55%以上,進口量以每年1880萬噸的速度遞增。預計未來的10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將突破70%大關。
中國定價權缺失,國際油價爆漲暴跌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隨著中國的能源需求急劇增加,能源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中國作為目前世界第二的能源消費大國,卻一直游離於世界能源價格定價體系的外圍,受制於人,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待遇,沒有定價權,與我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目前中國通過期貨和現貨進口的能源完全是被動地接受國外能源市場的價格機制。這種被動接受外來價格機制的情況很不利於我國控制和影響能源的進口價格,風險很大。
而對於形成和影響能源定價機制的中國能源期貨市場才剛剛起步,目前對世界價格影響能力有限。所以在中國對能源的進口依存度越來越大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穩定合理的油價,保持合理穩定的油價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欲謀原油定價權 先建期貨交易場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傑指出,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並且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的今天,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國際原油市場定價,而應當建立自己的原油定價體系,謀求在國際原油定價領域的話語權,以維護我國的石油安全。
建立原油定價主導權,首先要建成國際性的原油期貨市場,推出原油期貨合約。原油期貨合約不僅可以使石油生産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降低企業的生産風險,最主要的是能夠利用期貨市場抵禦國際原油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衝擊,改變長期機械接受國際油價的被動局面,融入國際原油定價體系,在國際原油定價中發揮作用。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認為,建立我國的原油期貨市場,還要完善我國的金融體系和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金融體系的完善有利於保障大量外資進入原油期貨市場,構建穩定的價格支撐;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則能夠對市場供求起到平抑作用,降低油價劇烈波動給市場帶來的恐慌情緒。
北京石油交易所掛牌 石化産品交易體系走向完善
繼上海、大連之後,國內第三家石油交易所——北京石油交易所7月30日正式掛牌營業。至此,我國形成北京、上海、大連三家石油交易所三足鼎立格局,對活躍國內石油石化市場、促進現代石油市場體系建設、爭取全球石油定價話語權具有積極意義。
近期,交易所將重點推出成品油、燃料油、航煤、潤滑油、石腦油、液化氣及甲醇、甲苯、甲醛、乙二醇、苯乙烯、二甲苯等石油化工類交易品種。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傑指出,北京石油交易所的掛牌運營,有利於促進我國石油石化産品貿易市場化,進一步推動石油化工産品交易體系走向完善,加快石油石化行業融入國際貿易體系,增強我國石油化工産品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上海和大連兩家石油産品交易所,分別輻射華東、華南及東北亞地區的石油産品交易,北京石油交易所則能夠覆蓋華北乃至更廣地區的石油産品交易,將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我國石油化工産品和資源的優勢互補,促進石化産業的發展。
爭奪話語權並非坦途
事實上,國內石油交易所之路並不平坦。上海曾在1993年開設了石油交易所,交易品種涉及原油、汽油、燃料油等,交易量一度佔全國石油期貨市場份額的70%。“當時日均交易量達到了30萬噸,最高超過36萬噸。”上油所市場部某主管自豪地説,當時上油所成為繼倫敦、紐約之後的第三大石油期貨交易所。
但1995年上油所因政策原因被關閉,儘管2006年重新開市交易,但其地位已經被新加坡、東京等交易所取代。13年後的今天,中國石油凈進口超過1億噸,石油消費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但在定價權問題上,中國每年要多掏數十億美元的“溢價費”。
“因為中國沒有國際石油定價的話語權。”上油所總經理陳振平給出的解釋稱,因為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最殘酷的現實,不是石油資源的爭奪,而是定價話語權的爭奪。由此來看,儘管目前“中國元素”一直備受熱捧,但北油所要在短期間佔有國際市場的一席之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卓創觀點認為: 在當前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的前提下,中國的原油進口格局卻在相當程度上仍然處在由國有企業“高度壟斷”的狀態下。而當前我國原油進口貿易仍處於政策管制之下,且經營主體較為單一,這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原油期貨及現貨市場的發展,不利於中國爭取國際原油價格的定價權。
而此前全國工商聯已多次呼籲放鬆原油的進口限制和使用限制,允許部分通過非國營貿易進口的原油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允許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地方煉油企業進口自用原油。“適度”增加原油進口市場的多元化,以期在國內市場達到“藏油於民”,增加石油儲備的目的;同時原油進口後在市場的流通,才能真正的活躍原油市場,這也是解決當前我國石油市場問題的關鍵。
總體來看,國內三大交易所能否實現原油交易,原油市場能否適度活躍起來,將對中國爭奪石油定價權有較大的長遠意義。只不過當前國內能源領域仍存在諸多的問題,所以原油價格“中國製造”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