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十二五”期間國際發展環境解析 >

歐亞等國尖銳社會問題一覽:越南面臨高房價困擾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15: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各國都有難念的經

  在上一期《環球》雜誌的調查中,超過六成的網友都在關注中國的“特權問題”,那麼其他國家的人們都在關注什麼?

  是高企不下的房價,還是緩慢難熬的失業,抑或是無能為力的老齡化?每個國家都有困擾自己的尖銳社會問題,他們又都是如何面對的?

  我們在審視世界的同時,也會發現,這些問題並不僅僅是各國獨有,相反,它們是相互交錯生長的社會頑疾,正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全世界範圍內困擾著所有的人們。

  失業:歐洲人的頭等“心病”

  《環球》雜誌駐比利時記者/尚軍

  如果你問一位歐洲人現在最擔心什麼,他很可能會回答:“失業”。

  歐盟委員會今年9月剛公佈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失業是當前歐洲人的頭等“心病”。在這份調查中,受訪對象需要從犯罪、失業、物價、醫療、教育、環境、住房等十幾個選項中挑出兩個自己最關心的事項,結果48%的人選擇了失業,在所有選項中比例最高,表明失業問題已引起歐洲民眾的普遍焦慮。

  而在兩年前,也就是金融危機即將爆發之際,歐洲民眾對於失業的擔憂遠沒有如此嚴重。歐洲人對於失業之所以變得更加恐懼,主要是因為當前歐盟國家的就業形勢正處於最糟糕的時候。雖然歐盟經濟自去年第三季度開始邁上復蘇軌道,但依然受到主權債務危機威脅,復蘇前景變數猶存,這導致企業普遍持觀望態度,不敢貿然招人以擴大生産。因此,就業形勢不僅沒有隨著好轉,反而在繼續惡化,無就業復蘇成為當前困擾歐盟經濟的一道難題。

  歐盟統計局本月初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份,歐元區失業率已連續4個月維持在10.1%,這是自歐元區1999年成立以來的最高紀錄,整個歐盟的失業率也連續第七個月保持在9.6%的歷史高位。其中,形勢最為嚴峻的西班牙更是高達20.5%,相當於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處於失業狀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增添了人們對經濟前景的擔憂,成為經濟復蘇的一大隱形殺手。與此同時,失業大軍的不斷擴大也增加了政府用於失業救濟的支出,加重財政負擔。

  危機時期“有難同當”,不少歐盟國家鼓勵企業以縮減僱員工作時間取代裁員,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大批人員失業,而且一旦經濟形勢好轉,企業又不必為重新雇傭合適的人手而發愁。為了促進年輕人就業,歐盟委員會上月還啟動了一項名為“年輕人在行動”的計劃,幫助年輕人掌握新的知識和勞動技能,提高就業水平。

  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歐盟一直失業率偏高,這與歐盟經濟相對缺乏活力,勞動力市場僵化有很大關係。更為重要的是,危機給歐洲人帶來的將不只是對失業的迫切擔憂,而是生活方式的長期改變。

  當前的債務危機充分暴露了歐洲經濟的高福利之痛。歐洲人引以為豪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在這場危機中面臨嚴峻考驗。以高稅收、高福利為特徵的歐洲社會市場經濟模式變得難以維繫,歐洲人自此要學會過“苦日子”。

  在記者常駐的比利時,人們常常開玩笑説,有時失業要比有工作生活得還滋潤,因為失業者每月可以領到800歐元左右的救濟,可以向政府申請廉租房,在交通、子女入學等諸多方面享受費用減免,而一旦有了工作,就沒有了這些免費的“午餐”,每月按照平均工資也就1500歐元左右,生活質量並不會提高。這就導致了很多人靠失業救濟過活,不願每天辛苦地去上班。

  債務危機之後,歐盟國家紛紛推出財政緊縮措施,削減福利性開支是其中的主要手段。俗話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對於“養尊處優”慣了的歐洲人來説,讓他們讓出一部分“奶酪”絕非易事。最近一段時間,歐盟各國接連爆發大規模遊行抗議活動,矛頭直指提高退休年齡等財政緊縮措施,但為了一個有保障的將來,歐洲人恐怕還是得付出點代價。

  困擾日本的痼疾:少子高齡化

  《環球》雜誌駐東京記者/藍建中

  在日本,現在全社會談論最多的可能就是“少子高齡化”問題了。所謂“少子高齡化”,就是指生育率降低,而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的現象。

  日本經濟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後,生育率日益降低,而生育率降低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往往很難挽回。今後,人口減少傾向將繼續增加,日本國內人口在2030年以後每年將減少100萬,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個仙臺市。

  據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預計,日本總人口今後將繼續減少,在2035年減少到1.1067億人,在2055年將降至約9000萬人。

  有關人士預計,未來日本家庭規模將進一步縮小,單身家庭將會增加。在50歲的時候,日本女性的未婚比例將由現在的7%左右增加到將來的20%以上。包括結婚後也不生孩子的女性,無子的比例將達到37%。

  日本國內的少子化自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持續了30年,未婚和晚婚被認為是主要理由。在2005年,終生未婚男性(50歲的時候沒有結過一次婚)佔15.96%,女性為7.25%。這一數據預計在2030年將急劇上升,男性為29.45%,女性為22.54%,特別是50多歲和60多歲的單身男性在此期間將增加180萬人。

  根據預計,1990年後出生的女性每4人中將有1人不結婚,將近40%不生孩子,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將出現巨大動搖。特別是女性結婚後往往公司就會不再留用,結婚就意味著辭職,所以女性結婚年齡也越來越晚。同時隨著經濟發展,育兒的負擔也非常沉重,雖然政府發放非常優厚的育兒補貼,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願意生孩子,或者只生一個孩子。如今,日本的大學因生源不足,不得不到中國等海外招生。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關志雄博士指出,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就進入了“發展階段實現完全雇傭”的“劉易斯轉捩點”,人口紅利階段已經消失。

  今後,如何維持保險制度是一大問題。日本的大企業、政府機構、中小企業工作的勞動者和家屬、各種小本經營的企業的勞動者和家屬或者無業者基本都被各種保險制度覆蓋。2010年的現在,每三個人要贍養一個老人,預計到2055年,每個人都要贍養一個老人。

  日本幾乎完全是大和民族,對與其他民族共處尚不適應。民主黨“建設2000萬人移民”的口號,就遭到了不小的抵制。人口老齡化導致社會排外思潮也有所發展。比如反對給予永住外國人參政權的民間組織就認為,現在定居在日本的韓國人和中國人超過了島根縣的人口,若給予參政權,將威脅日本國家的根基。

  雖然有研究人員指出:“減少的人口可以用年輕人多的移民補充”,但是現在只佔人口幾個百分點的外國人短期急劇增加,日本是否做好了成為多民族國家的準備還是一個問題。一些日本學者已經指出,日本不應該再追求作為大國,而應作為荷蘭那樣的“中等國家”,這對於慣於做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日本人來説,無疑是一個很痛苦的抉擇。同時,日本人口老化導致的嚴重社會問題,對於“未富先老”的中國,也是一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