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信息聯播 >

農學生不願“入農門”:蔬菜種植公司年薪十萬無人問津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8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經濟信息聯播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眼下正是應屆大學生畢業生最忙碌的時候,隨著就業競爭日趨激烈,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在做著進入單位前的最後準備,沒有找到工作的則竭盡全力的參加各種招聘活動。但是,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的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與這種熱火朝天的競聘工作相反的是,在貴州,農學院校的大學生們即便面對10萬的年薪,也不願去農業種植基地就業,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一起來看記者的報道。

    關注大學生就業
     蔬菜種植公司年薪十萬無人問津

    劉興林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一家大型蔬菜種植公司的負責人,在其1300多畝的種植基地裏,種植著大蔥、白菜等蔬菜品種,去年的銷售收入達到了400多萬元。2006年,劉興林投資200萬元種植了1000畝甜椒,眼看豐收在望,甜椒卻開始因土壤缺鈣大面積出現病果。
     記者:“你發現時不知道它得了什麼病嗎?”
     貴陽市修文縣蔬菜種植大戶劉興林:“只知道遭病了,但不知道是什麼病。”
     記者:“你採取了什麼措施呢?”
     貴陽市修文縣蔬菜種植大戶劉興林:“我就買農藥來打,想到的是炭疽病、灰霉病,買藥來打,但那些都不是,它是缺鈣引起的細菌病菌。“
     由於沒有懂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劉興林便按照以往經驗噴灑農藥,結果甜椒的病情越來越重,最後全部絕收,經濟損失達到了盡100萬元。從這件事以後,老劉認識到了技術人員的重要性,便開始在貴州省內高校、農業科研院所廣撒“英雄帖”,招聘高學歷農技人員。但是,讓老劉沒有想到的是,從2006年至今,雖然其給出的年薪已經從5萬元漲到了10萬元,但仍沒有招到合適的農技人員。

    關注大學生就業
     “入農門”被農學生視為最後選擇

    據我們的記者了解,像修文縣的這家蔬菜種植公司一樣,目前,貴州省內高薪聘請高學歷農業技術人員的企業不在少數,但都面臨著招不到人的境況。原因就在於不少學習農業的大學生表示,入農門是其最後的選擇。接著來看記者的報道。
     記者:“我身後的這片大棚種植的是銷往香港的彩色甜椒,雖然其種植面積只佔到了整個蔬菜基地的10%,但是由於其品質好、産量高,其帶來的收入佔到了整個基地的50%。”
     這家蔬菜種植基地的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銷往香港的甜椒都有統一的標準,個頭大小要求在180-350克之間,形狀要呈燈籠形,外觀不能有斑點,且農藥殘留也要符合香港的檢測標準。這200多畝的甜椒一年就可以給公司帶來300萬左右的收入,公司非常希望多引入農業技術人員,以保證高品質蔬菜的質量和産量。
     貴州獨山縣基長鎮蔬菜種植基地技術負責人殷昌高:“我們現在計劃還要再招聘5—6名技術人員,但就整個基地而言這個量是遠遠不夠的,按我們的理想狀態最好是50畝左右配一名專業的技術人員。”
     殷昌高告訴記者,儘管他們提出了年薪3萬加包吃包住的招聘條件,但是目前依然沒有招到新的技術人員。作為貴州省主要的農業地區,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像基長鎮這樣需要大量農技人員的情況不在少數。記者從黔南州農委了解到,該州每年對高學歷的農技人員總需求量在500人左右,而實際能招到的人員還不到總需求量的10%。

    關注大學生就業
     人才短缺或致農業低水平循環

    據我們記者了解, 我國高學歷農技人員呈現短缺,目前從事農業技術服務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土專家”,也就是那些學歷不高、知識水平有限,依靠多年的種植經驗的農民。但是隨著農業産業化的不斷推進,這些土專家將很難跟上農業科技的發展,高學歷農業技術人才的缺失可能導致農業生産水平裹足不前。
     石明慧是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只有初中文化,從2002年開始種植西紅柿。2004年,他所種植的西紅柿遭受了嚴重的青枯病,損失很大。此後,石明慧開始自己摸索嫁接技術,不僅提高了西紅柿的抗病性,還可以在採摘西紅柿之後繼續種植黃瓜、油菜等蔬菜,同時將原來的輪種方式改成了連種。目前,當地採用了他的這一技術的1000多畝菜地每畝可以收入8000—1萬元。但是,在摸索新技術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自己無法解決的難題。     
     蔬菜種植戶石明慧:“就是經常在遇到有些難題的時候,問這裡農技服務中心的人員,和他們切磋,就知道一些(知識),慢慢搞就可以。”
     一方面是農業急需高學歷專業技術人員,另一方面卻是農學大學生不願走入田間。 記者在貴州調查中發現,有70%的學習農業的大學生畢業後不願意從事涉農工作,普遍有“學農不愛農”、“學農不務農”現象,究其原因,既有家庭和個人觀念的因素,也有學校培養和社會鼓勵機制方面的影響。記者在貴州大學農學院採訪中發現,大部分學習農業的學生都是上學時專業調劑過來的,本身對於農業並不是很喜歡,所以往往在畢業後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就業而非從事本專業。在隨機採訪的10名學農學應屆畢業生中,有8名學生表示發展前景是選擇工作的第一標準。一些大學生比較想去的城市涉農事業單位,其提供的名額又很有限。
     貴州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張波:“特別是我們有一些涉農的單位,對學習農科專業這方面的人才它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很多涉農的部門它受人員編制計劃的影響,所以一方面缺人一方面人進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