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運華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地質師
童媛春 《石油真相》作者
鄧運華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地質師
俞家棟 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
馮連勇 中國石油大學經濟與貿易系主任
馬小軍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節目導視:
十幾年來,他是一位言語不多的找油人,“我在渤海幹過19年,渤海研究院檔案館的資料我都看過。”
同事眼中,他是癡迷的工作狂,“我經常有的時候路過他辦公室的時候,他的加班的狀況是非常瘋狂的。”
他是油氣勘探這場賭博中最大的贏家,“我承認我的運氣並不是很壞,但是更多的是一種付出。”
主持人(陳偉鴻):
好,謝謝各位,歡迎電視機前的各位準時收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對話》。
現在這個油價是常常都在漲,有的時候你看著越來越貴的油價,心裏真不是滋味。前兩天有一個朋友跟我説,這個油價如果未來繼續噌噌噌地往上漲的話,咱們以後自己去找油。我覺得這話説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像今天現場這麼多的觀眾,你想像當中這油怎麼找?
觀眾:
我個人印象當中,石油多出産于海洋或者是沙漠,另外一個,我覺得地球上既然能形成石油,其它的星球也可能形成石油。
主持人:
那你現在如果有可能的話,你第一個去的星球,去找油的星球應該是什麼星?
觀眾:
我想應該是火星吧。
主持人:
到火星上去,好,我們歡送一下這位火星來客。來,旁邊這位女士。
觀眾: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王進喜那個激動人心的形象的話我現在還有,但是現在我就覺得,這種人物怎麼就不見了。
主持人:
缺了王進喜咱們就找不到油。
觀眾:
對,因為這個消息太少了,所以這樣的企業也沒聽説過。但是在前階段我聽説,在內蒙找到了天然氣,我覺得內蒙那麼大的地方就沒有石油嗎?
主持人:
所以您打算到內蒙去找一找。
觀眾:
對。
主持人:
這位專家剛才也舉手了。
童媛春(《石油真相》作者):
石油界的一個老領導曾經高瞻遠矚地提出過,説如果説我們的前期的勘探工作做得好,實際上我們中國的産量最大的竹竿如果插到那個油田上,石油就冒出來了。
主持人:
哎呀,太激動人心了。但問題在於説這個竹竿往哪兒插,這個是一個問題,用什麼方法找?
觀眾:
我認為前面這個師傅講的,就是油竿插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會噴出油田。
主持人:
您的稱呼太親切了,前面這位師傅,咱們都是油田上的朋友。
觀眾:
這樣的話我希望他的油竿插到我們的新疆塔克拉瑪幹或者是克拉瑪依大油田。
觀眾:
我個人是做古建築的,因為在古建築裏面,要是想去找這個文物的話,是用洛陽鏟來找,所以我覺得是不是找石油,也可以用這種洛陽鏟的辦法找一找。
主持人:
你這也是一舉了得,考古和找油兩不誤,這個建議不錯。很多人都想知道,我們剛才這些問題背後的標準答案,今天我們為大家請到了一位非常權威的人士將會為大家來做解答,他剛剛榮獲了全國傑出的技術人才的光榮稱號,而且我要告訴各位的是,從建國以來我們海上石油的一半都是他找到的,他是誰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他。
(播放短片)
解説:
他叫鄧運華,經他發現的油田總計有30億方,預計可創作經濟價值2520億元人民幣,曾經創造中國同期石油儲量發現之最,二十一年前,他打破了渤海近三十年沒有勘探發現的被動局面,發現了第一個油田。在英、美、法、日等國石油巨頭鎩羽而歸的地方,他卻尋到了石油寶藏,至今他仍保持著82%勘探成功率的世界紀錄,遠遠高於全球50%的平均水平。在素有世界上最大賭博之稱的海上油氣勘探領域他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在短短的15年,因為他的發現,渤海油田一躍成為海上第一個總儲量超過30億噸的大油田,預計明年將成為繼大氣油田之後的中國第二大油田。那麼他的找油秘訣究竟是什麼?
主持人:
從現場我們熱烈的掌聲當中我可以聽得出來,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見一見這位找油英雄,到底他找油的秘訣是什麼呢?我們現在馬上就請出我們今天《對話》的嘉賓,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副總地質師鄧運華先生,掌聲歡迎。
您好,鄧先生。
鄧運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地質師):
您好。
主持人:
現場的各位對你已經期待已久了,我們剛才從非專業的角度設想了各種各樣找油的辦法,有沒有哪一種辦法你覺得挺可行的?
鄧運華:
我覺得剛才説的這個,考古的這位女士説的,就是用鏟子找油,我覺得對於這種淺層的這種埋藏很淺的油還是可行的,還是可行的。
主持人:
祝賀你,真的是可以做到考古和找油兩不誤。然後還有好多人準備要奔到火星上去,或者是出海去,反正每天都在外面奔波,這種找油的方式跟你的找油方式一樣不一樣?
鄧運華:
這個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大家也可能以為我們搞地質找油的風餐露宿,背著個包一個榔頭。其實我們搞海洋石油甚至是搞陸上石油勘探的話,主要的工作是在室內,那我們是用一種地震波的波形來分析地下的原油。我在這個地方剛好有這樣的一個剖面,我們的同事帶過來,可以給大家看一下。
主持人:
這個是什麼?
鄧運華:
我們叫它地震剖面,用人工地震,就是説採集,然後在計算機裏面處理的,得到的這種資料。
主持人:
是不是你要在這個地方找油之前,你就先人工製造一點小地震,然後看這個地震的波紋,你就能看得出來?
鄧運華:
對,是的。
主持人:
這像是一幅印象派的油畫,它怎麼就能看出哪有油哪沒有油呢?
鄧運華:
我們如果是從表面上看,就看顏色的變化,實際這裡面有很多的學問、很多的參數,它的波形我們用它來找油。
主持人:
但為什麼有的時候別人都找不到油,你能找得到油?
鄧運華:
我想吧,我還是善於去打破前人的一些權威的觀念和認識,去創新一些技術,然後在一些過去沒有找到油的地方能找到油。
主持人:
看得出來,現在82%的勘探成功率,這樣的一個世界紀錄絕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創造出來的,在這背後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一些做法。我們現在掌聲請鄧先生入座,慢慢幫我們來解釋,好不好。
鄧運華:
好。
主持人:
來,謝謝,請坐。
節目一開始我們和現場的觀眾交流,問一般來説我們到哪兒去找油,有人説到沙漠裏去找油,有人説到海上去找油,如果我們從陸地找油和海上找油來説,哪一個難度會更大一點?
鄧運華:
應該説在海上找油的難度更大一些,為什麼呢?因為它多了一層海水,海水一般淺的有30米,多的到幾千米,現在在世界上已經到了三千米,因為在陸上這些實用的一些技術,一些先進的技術,它在海上都沒有辦法使用,所以海洋找油它的技術的要求更高,這是第一個。還有就是説海上找油,它對經濟的門坎要求更高,就是投入也更大。
主持人:
如果勘探一口井有沒有油,我們大概要花多少錢?
鄧運華:
像在渤海,大概一口井三千萬人民幣。
主持人:
三千萬經過這麼多人的勘探,發現是沒有油的,那這三千萬就打水漂了。
鄧運華:
是的,是的,人們形容説海洋石油勘探是最大賭注的賭博在世界上。
主持人:
您是研究生畢業之後就直接去了渤海。
鄧運華:
是的。
主持人:
在渤海這兒找油難度到底有多大?
鄧運華:
渤海這個找油的條件在世界上説是算最複雜的地區之一,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渤海它本身油氣資源確實還是比較豐富,但是有人曾形象的比喻説,它像一個金盤子,就是我們老一輩的地質家,但不幸的是這個金盤子被一個強烈的構造運動給擠碎了,大家叫做摔碎了一個金盤子。更有人形象地説,這個摔碎了的金盤子,然後又被人踩了一腳,而油藏在這些碎片裏,很明顯,就是説你在這個碎片裏找油比在盤子裏要難得多。有人形象的説,他説這個真是像大海撈針一樣。
主持人:
我覺得説得一點都不假,真的是大海撈針。我也特別喜歡您剛才提到的很多石油前輩他們提出的一個比喻,就是石油可能是造物主落到人間的一個金盤子,但是它打碎了,而且還被踩成了好幾個碎片。來,看一看,這個金盤子如今現在都在我的手裏。其實我們特別想要跟大家還原一下,在茫茫大海當中要找到這樣的一些被踩碎的金盤子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大家可以現在跟隨著我一塊兒來看一看我們今天現場的一個特殊的設置。可能沒有人猜得到蒙著紅蓋頭的這裡到底是什麼,大家現在可以看,一個模擬的海底世界就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那麼這些破碎的金盤子它是完全不規律的,在不為我們所知的情況之下就散落到了茫茫大海當中的許許多多的角落,而鄧先生要做的事情呢,是找到它,而且是在看不見它的情況之下找到它,大家就知道這個難度到底有多大。其實我特別希望通過鄧先生的幾次找油經歷讓我們看到,在這樣一個幾乎是像變魔術的隔物取物的過程裏,你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找到油的,好不好。
在我的手邊留下了四個金盤子的碎片,第一個碎片上寫的岐口17-2,這是鄧先生找到的第一口油田的代號對嗎?
鄧運華:
對,是的。
主持人:
現在它就像我們剛才看到的一樣,是躲在深不可測的大海當中的某一個角落,沒有人知道它在哪,鄧先生知道,你怎麼可以從這當中找到它呢?我覺得非常好奇。
鄧運華:
這個油田呢,就是説它是在渤海的西部,靠近這個大港,剛才説是一個金盤子破了,摔碎的金盤子,那這個地方應該是碎盤子裏面最碎的一個地方,難度最大的一個地方,那麼針對這樣一個非常非常複雜的一個地區,我們是對這個地方應該説花了兩年多時間,進行了一個深入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應該説第一次提出來,叫這種斷層,它活動的時期,它的強度、密度,還有斷層的深度,就是説它控制了這個油氣的運移,我這個叫做斷裂的成倉體系,根據這個再結合著其它的綜合研究方面的成果,我們來鑽探勘探發現了這個油田。
主持人:
不過我覺得好像您的運氣偏好了一點,剛畢業您就找到了油,別人找了幾十年都沒找到。
鄧運華:
我承認我的運氣並不是很壞,但是我覺得找到這岐口17-2,包括後面的油氣更多的是一種付出,通過努力付出,我在渤海幹過19年,渤海研究院檔案館的資料,從1966年一直到我走的時候,檔案館的每一份勘探的資料我都看過,有的我甚至看過不止一次。
主持人:
其實我覺得每一個人可能在做出成就的背後都會有一些付出,比如説對家庭的關心可能會不會少一點?
鄧運華:
有的時候可能是欠缺一些,有一點我印象比較深,就是在當時,我在渤西當勘探項目經理的時候,發現岐口17-2油田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年的春節,我愛人回了家,我自己帶著個孩子,兩歲的孩子。春節上班的第一天我就把孩子送到了託兒所。當時我們同辦公室的一位女同志,她得到這個消息以後,當時確實是掉了眼淚,並且馬上去商店買了一些糖果,讓我帶回家,我到下班的時候。在託兒所去接孩子的時候,才發現當時整個託兒所裏面當天有七個阿姨,就我們家一個孩子。
主持人:
夫人知道您當時的這個舉動嗎?
鄧運華:
這個她不知道,一直不知道。
主持人:
這糟糕,今天她知道了,今天知道了會怎麼樣嗎?
鄧運華:
不會的。
主持人:
你會怎麼來定義你自己呢?你是一個工作狂嗎?
鄧運華:
我工作是比較努力。
主持人:
聽説是半夜三更,只要是有電話找你,就迅速地跑到辦公室跟人家商量事去了。
鄧運華:
是的,是的。現場上只要有情況需要的話,無論是什麼時間,風雨無阻,就必須要到辦公室去解決問題。
主持人:
不過還好,你有絕活,像剛才你發現的這個理論,讓你非常順利的找到了那口油田。現在我的手上還有一個碎片,是岐口17-1。剛才的這個理論是不是可以讓鄧運華先生一勞永逸,就是不管我的這個碎片丟在大海當中的哪一個角落,他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它找到呢?現在我們再把它丟到這個茫茫大海當中,我們只聽見了水聲,而完全不知道它現在落在了海底的哪一個角落。是不是還用同樣的理論可以繼續找到這口油?
鄧運華:
我們在岐口17-1鑽探之前確實是用了這個理論,通過分析認為這個岐口17-1是非常好的,它很可能下面的有油氣的聚集形成一個油田。
主持人:
儲量比較豐富。
鄧運華:
對,很豐富,因為前面講了一個岐口17-2,它是在1993年發現的,它兩個像一對姊妹一樣隔得很近,並且很多的資料顯示,岐口17-1比剛才説的岐口17-2還要好。
主持人:
還要豐富。
鄧運華:
儲量還要豐富,油層還要厚。所以在1994年的春節就打了岐口17-1井。
主持人:
既然我們這麼有信心就不用打了,我們春節先放假,先慶祝一下春節,然後春節之後再來打不就行了。
鄧運華:
當時確實是想來慶祝一把,就在春節的時候能夠發現這個儲量,因為作為搞勘探的人來説,找到油田是最高興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
是不是真的這一次的勘探給這一年的春節獻上了一個厚禮?
鄧運華:
沒有,很不幸,到辦公室去看現場發回來的資料,上面寫著就是説沒有任何的油氣顯示,就是一口乾井,所以我們那一個春節也過得非常非常地低沉。
主持人:
當時會不會不太願意見人了,那個時候。
鄧運華:
是的,這個打完空井以後波是想儘量地少見人,尤其是領導最好不要見到。
主持人:
但萬一你們倆就恰巧走在同一條路上,迎面走過來的時候那怎麼辦?
鄧運華:
那就一般的就不説勘探上的事,如果他不主動地提的話,一般地就不説。
主持人:
只是傳統地問候一下,您吃了嗎,是不是這樣?
鄧運華:
對。
主持人:
如果他問起的話你會怎麼辦?
鄧運華:
那就簡單地説一下,就是説這個井確實跟原來鑽前預計的不一樣,最後沒有打到油氣,我們還是把這個學費變成財富,把下一口井打好吧。
主持人:
對你來説作為項目的負責人,每次要在這個最後的文件上簽字,那一刻是什麼樣複雜的心情?
鄧運華:
我們石油勘探,我覺得有點像做外科手術一樣,大夫在做外科手術的時候,開始如果是新畢業的,沒有這個經驗,沒有經歷過的話,開始拿著手術刀,可能是有點不敢下手。
主持人:
手會抖。
鄧運華:
會抖。但是當有過這樣幾次經歷以後,這個膽子可能大了,也有自信了。其實我們石油勘探同樣是這樣,開始畢業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打過井,就要説作為項目經理,第一次簽字的時候,第二次簽字的時候,確實是感到這個筆是非常非常沉重的,沒有這個經驗,心裏沒有底,沒有這個自信,但是等到打了一些井,經過了幾年,有實力了,但更有成功的比較多的時候,有這份自信以後這個手就不抖了,就沒那麼沉重了。
主持人:
但是如果心理壓力一直那麼大,尤其是大到自己有點支撐不下去的時候,有沒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説改行?
鄧運華:
這個我沒有想過,因為我學了一共從本科到研究生,學了七年的石油勘探,我對石油還是很熱愛,也很感興趣。我記得有一個人説過,説這個努力其實只能使人及格,而興趣能夠使人變得優秀,我既然有興趣,我就能在這方面做得優秀。
主持人: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落入人間的金盤子的碎片,上面寫的是渤中25-1,這個同樣也是鄧先生的嘔心瀝血之作。來,我們現在再把它放到這個浩瀚的大海當中,不過各位可以注意一下這個碎片跟剛才以往的任何一個碎片相比,它都要明顯地大了很多,所以我們再猜,如果當它落入大海的這一刻,對鄧先生來説,是不是難度小了很多呢?
鄧運華:
這比起剛才前面的歧口17-2確實是要大一點,但是要在茫茫五萬平方公里的渤海的底下,並且埋藏深度在1500米的底下去找這個,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你要確定它這個大方向。這個油田的找到其實是在我主持渤海勘探找到的第一個大油田,是在1998年。
主持人:
讓我們一塊走入一下你的工作流程,看看怎麼樣來判斷這個地方有沒有油。
鄧運華:
好。這是一張渤海的五萬平方公里的一個勘探的一個形勢圖,這個黃顏色的我們叫它凸起,按照大家比較好理解的概念,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高山,那麼這些藍顏色的我們叫作凹陷,那可能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湖泊。那麼這些油它有的時候,油田有的時候是分佈在凹陷的湖泊裏面,有的有可能分佈在這個高山上的凸起上面,這個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地區變化都不一樣。那作為搞勘探來説,最重要的你是要確定大油田到底是分佈在這個藍顏色的洼子裏面,湖泊裏面還是分佈在黃顏色的這個高山上面。那麼通過這一個研究下來,分析下來以後,我認為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我得出了叫做“渤海灣盆地油氣聚集的差異性”這個理論。
主持人:
等等,等等,這個理論算不算是機密?能不能在這兒發佈?
鄧運華:
可以。
主持人:
可以是吧。
鄧運華:
這個我在1998年我就專門寫過文章,發表在《中國海上油氣》上面,我這個就是專門來預測,就是説這個地區到底大油田是分佈在這個凹陷裏面的深層,還是分佈在這個凸起上的淺層。
主持人:
那豈不是很多人都可以掌握這個秘訣,都用你這個理論,就輕而易舉地可以找到油田。
鄧運華:
其實這個石油勘探我曾經跟一個非搞石油勘探的人交流過,我記得是我們當時天津分公司的陳壁總經理,他是搞開發的。他們打了一個比喻,我覺得非常地形象,我一直記得,他説搞石油勘探就跟下圍棋是一樣的,就是圍棋嘛,任何一個人説上兩分鐘,都會下,反正就是圍,圍起來,只要圍住了那就是我的地方,圍住了。但是那個圍棋你要成為一個九段十段的高手的話,可能很多人窮其一生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石油勘探我同樣認為是這樣,要入門,要把它看得懂,可能開幾次會就聽聽報告,也能夠知道個,就是説是怎麼回事。但是要真正地成為一個石油的勘探家,真正的一個專家,我認為是要窮其一生的經歷才能夠找到。
主持人:
現在您覺得自己是幾段的高手了?
鄧運華:
我也沒有想過這個。
主持人:
來,大家來先評判一下,你們覺得是幾段高手?
觀眾:
九段。
主持人:
九段,那就到頂級了,還有超一流,大家的評價很高。鄧先生,你覺得是不是到達了九段棋手這個非常頂級的位置?
鄧運華:
沒有沒有。
主持人:
您自己覺得是八段,七段,六段,不能再往下説了,跟你的身份太不匹配了。
鄧運華:
我覺得我還是有個七段的水平吧。
主持人:
還是有個七段的水平。
除了您説的這個圍棋的這個比喻,我還喜歡另外一個比喻,有人説勘探石油就像是中醫在看病。
鄧運華:
石油勘探跟中醫確實是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就是説石油埋藏在地下一般的是兩千米三千米吧,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跟中醫一樣,也是通過摸脈,隔著皮膚隔著肉看這個,這個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作為石油的勘探要作為一個專家,中醫作為一個老中醫來説,需要的是一種積累,要時時刻刻地去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
主持人:
那您現在應該是老中醫了。
鄧運華:
是吧,應該説是。
主持人:
您要覺得我這個職稱評得不夠的話,我得再往上調高一級,您是名老中醫。
鄧運華:
謝謝謝謝。
主持人:
這個應該是了,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其實鄧先生勘探的這個區域,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日本人就來過了,人家花了六七千萬的美金,在這勘探了半天,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説,這兒沒油,我們走了,然後您又來了。怎麼你就找到油了呢?
鄧運華:
當時日本石油公司在這個目標上面打了四口井,四口井可能就將近花了一億,甚至是七八千萬美元,當時他們鑽完這四口井,評價下來的儲量非常小,只有1227萬噸,那麼就沒有開發價值,放了十五年。那麼我是在1997年分析了這個地方的資料以後,看到它有些結論不一定正確。你比如説它原來認為是這個地方的油,四口井的油都是不連通的,相當於一個雞窩狀的,一窩一窩地不連通,所以儲量比較小。那麼我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我發現這個地方它不是一窩一窩地,然後是連片的,那麼我們這個儲量,當時就算了4800萬方,所以這個是我們的一個認識上的一個突破吧。
主持人:
這次在簽字的時候您的手還抖嗎?
鄧運華:
這個時候就那麼不抖了。還是有自信的。
主持人:
有自信,這回在等待前方傳來消息的時候,心情跟上一次一樣嗎?
鄧運華:
那是不一樣的,我們勘探的發現了油後,肯定是最高興的一件事,比如到家裏面以後,一個是喜形於色,家裏都知道,甚至是我有的時候,因為很少喝酒,一有這樣的發現以後,可能就買一瓶啤酒,就是喝一喝,慶祝慶祝。
主持人:
非常開心了解到了鄧先生的一個小秘密,在有這個前方好消息傳來的時候要喝一喝酒慶祝一下,再打探一個小秘密,你對數字的概念強嗎?
鄧運華:
對數字的概念,我真是沒有很深的印象,對於這個數字,也不好評判自己強還是不強。
主持人:
那我們現場來做一個實驗,看看你對數字是不是敏感。我們就拿剛才的這口油田來説,這是兩億噸的一個儲量,按照我們的這個采收率20%計算,大概它可以採到四千萬噸的油。
鄧運華:
是的。
主持人:
如果一噸是六桶原油,每桶原油是七十美金的話,那麼它就可以創造出大概168億美金這樣的一個價值,好了,前面的數字都是我説的,接下來的數字由你來填空,公司因此獎勵了你多少錢?
鄧運華:
我這個油氣的發現是一個很高興的事情,為公司為國家做貢獻是我們應盡的一個職責,我們就是幹這個的,剛才説了168億美金,我記憶當中好像就是有的時候儲量發現比較多了,跟大家意思意思發一點。
主持人:
但是下一回還是可以多多的意思意思一下。
在節目一開始,我們有觀眾在呼喚我們當年的“鐵人”王進喜,他們説今天可能沒有那麼容易能夠看到王進喜這樣的人物,但是今天我覺得在現場是一個儒雅版的“王進喜”,他們一樣在為祖國在找石油。其實我想問一問俞司長,我們在兩個不同的時期,在我們石油勘探領域,有這樣兩個代表人物,有哪些相似,有哪些不同?
俞家棟(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
相似的地方比如説,當年王進喜他説過幾句話,印象我到現在還比較深,比如説他説過,要“為國家分憂,為民族爭光”,我想這是一種愛國主義的精神;他説過要“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保住大油田”,這是一種奉獻的精神,我想這種精神我們在今天的新一代的,包括鄧總在內的傑出人才身上,我們仍然能夠清楚地看到,而且在很多方面是發揚光大了。
那麼另外一個就是不同的地方,當年王進喜他憑著自己的一股闖勁,一股拼搏的勁頭來做這個工作,但是今天我們鄧總師,他是在憑他自己的知識、智慧、理論、創新來為國家找油,我想這個區別就在於今天咱們對科技進步的重視,對人才的重視,這個應該和我們國家整個發展方向的轉變是吻合的,比如説我們今天的發展更加注重科技的進步,更加注重管理的創新,更加注重人才素質的提高。
主持人:
鄧總可能在找油的過程當中的確就像你剛才提到的,有喜悅然後也有一些煩惱,比如説1998年金融危機到來,然後那個時候原油的價格就不斷地下跌,可能最低會低到每桶10美元這樣的樣子。對於你來説你每天不斷地在找油,可是在我們外人看來,好像你找的油越多,這個油價好像越低。
鄧運華:
其實對於油價低,我個人認為,因為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地球上從寒武紀開始就開始形成石油,到現在整整有六億年,而我們人類從二戰以後,其實大規模的運用油氣,是在二戰以後,才六十年前,所以我們人類用了六十年的時間,消耗了地球六億年形成的石油資源的一半。我認為這個油價它的低是短期的,長期來看它會是螺旋式的往上走,它是會要升高的,漲起來的。
主持人:
在這種油價低迷的時候,其實我們不一定要花那麼多錢自己出去找油,直接買進來,直接進口,這不是更方便一些嗎?
童媛春:
石油在現代工業的體系當中,有人把它評價成是工業的糧食,或者叫做工業的血液,作為我們這麼大的國家,我覺得對於世界上,特別是國際價格這種虛擬走向,完全不能影響我們對於我們資源的掌握和勘探開發的力度,因為一定要做到在我們的工業體系當中,也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馮連勇(中國石油大學經濟與貿易系主任):
的確是,就是説油價低的時候,它的時間是比較短的,有的同志説,我們現在有兩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我們用外匯儲備來買油,我們不搞生産了不行了嗎?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比如1973年的時候發生中東戰爭,然後阿拉伯國家對美國經濟制約,那這個加不上油了就,海灣戰爭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美國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來平抑市場的恐慌,也就是説我們現在,我們沒有油或者我們産量比較低,這樣的話風險是非常大的。我們鄧總他們發現的油越多,發現的油田越多,我們就更穩定,我們風險就小,所以説這個意義是很大的。
主持人:
所以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剛才我們談到的這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但是現在我們得扳著指頭算一算,我們手中有糧到底有多少。1959年我們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因為我們發現了大慶油田,手中開始有糧了,但是這個糧完全是趕不上我們這個石油的消費。所以我看到一個數字,是到2020年,我們的石油進口量會達到兩億噸,對外的依存度會達到60%,這個也讓人會擔心自己手中的糧到底夠不夠,安全性能到底有多高,所以剛才我們看到的這個渤海油田的發現,是不是給我們的石油安全供給,提供了一個保障。
鄧運華:
今年的産量,渤海是兩千萬,在中國排第三,明年渤海的産量將達到三千萬,年産三千萬,應該説夠到大慶,就是渤海的原油産量,但是就是説整個國家,我認為這個産量的話可能還是不到,大概只有1.8個億,不到2個億,所以説可以緩解進口的一部分壓力。但是真正説要大幅度地減少的話,國家的進口,我覺得這個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馬小軍(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因為石油這個東西,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特性,它是一種政治商品,它不是像其它的鋼鐵,金,銀,銅,鐵,錫那樣,並不是你有錢你就能買到油,別人就賣給你油。
主持人:
沒錯。
馬曉軍:
這裡邊它除了市場上的博弈之外,它還有國際政治的博弈,我覺得扎紮實實的,實實在在的資源的儲量,探明儲量是最堅強的後盾。比如説我們用美國來做例子,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但是美國國內有很好的資源,也有很大的探明儲量,那麼這一點對於美國,它在國際能源體系裏,它的戰略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鄧運華:
因為我們國家現在已經探明油氣資源,在世界上佔的比例還是很少的,只有一點幾,而我們國家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每年要進口那麼多,所以我們的擔子應該是更重的,還得要靠我們技術的創新。
主持人:
鄧先生他們的創新到底有多厲害,咱們通過下面這個碎片,一塊來找一找答案。這個碎片上寫的是旅大27-2,這個碎片跟剛才我投入到茫茫大海當中的三個碎片都不一樣,這個碎片原本不屬於你,它是屬於雪佛龍的,是吧?
鄧運華:
這個油田是雪佛龍公司在我們渤海進行風險勘探,應該説它鑽探的井發現的,雪佛龍公司是世界上大的石油公司了,技術力量很強,它在我們渤海的遼東灣的南面進行勘探,前面它鑽了四口井,都沒有商業性油氣田的發現,只是發現了很薄的一點油層。那麼到了最後一口井的時候,在開討論會之前,邀請我來參加他們的技術討論會,確定下一口井位,當然我就給他講了很多的道理,講完以後我説,根據我們的工作和我個人的想法,我建議他勘探淺層的第三係構造,也就推薦了旅大27-2號、旅大37-2這兩個構造,最後他們確確實實還聽取了我的這個建議。那麼回去以後轉變了思路,轉變思路,然後最後一口井打了旅大27-2-1號井,那麼這個井確確實實鑽到了150米的油層,當時號稱是在渤海油層最厚的一口井,在總結會上面我可以説是很客觀地説,它開始它的一個技術負責人説,他説如果沒有鄧先生的指點,我們不可能在這發現旅大27-2這個油田。
主持人:
您怎麼就這麼和盤托出,一點都不保留?你看就是聽了你的建議,然後人家真的就勘探到了一口油田了。
鄧運華:
我們想就是説,外國公司找到了油田其實是一個雙贏,找到了油田我們來共同開發。其實從這個油田最終的結果來看,並沒有雙贏,而是單贏,因為這個油田,最後雪佛龍公司一共打了六口井,後來他又追加了很多投資,六口井我想至少應該花兩億美元,六口井打完了以後,評價下來他認為油太稠,沒有開發價值,它就退出了。我們就把這個油田,現在我們自己在開發和建設。
主持人:
現在雪佛龍公司不是氣得直跺腳嗎?之前聽了你的建議,勘探下去了,後來又撤了,然後最後現在在你們手上開花結果了。
鄧運華:
這個它也可能有點後悔。
主持人:
我覺得他們一定是後悔的,而且説不定他們心裏會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我們乾脆把鄧先生挖過來算了,有沒有人向你釋放過這種信號?
鄧運華:
他們可能從這個工作的交流中看到我這個人對我們的公司還是很熱愛,很專注于做自己的勘探工作,所以至少我沒有聽到過他們説要請我去他們那去工作。
主持人:
但是他們應該看到這一點,其實你是對這個工作的熱愛,他們下一回會來跟你這樣談,説在哪個公司不重要,關鍵是可以讓你找到油,這就是你最樂意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就可以把你挖走。
鄧運華:
我沒有想過要到外國公司去工作過,我也出過幾次國,在外面去美國工作過一段時間,作為訪問學者,還是毫不猶豫地回來了,來從事我們渤海的石油勘探事業。
主持人:
這番斬釘截鐵的話會不會給俞司長吃一顆定心丸。
俞家棟:
確實是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常説一句話,叫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我們自己培養的科學家
這麼熱愛祖國,潛心為國奉獻,我想我們確實要向他表示敬意。
童媛春:
我補充一個小故事,讓我想起到了我們的恩師,張光鬥先生,是我們著名的水利專家,也有曾經美國人請他到美國去,主持大型的水利開發項目,但是他説了一句非常簡單地話,就是説我人可以到美國去,但是你沒有辦法把長江搬到美國去,所以我想如果有人去請鄧先生的話,鄧先生就説,你能把渤海搬出中國嗎?
主持人:
鄧先生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可不可以借鑒一下?
鄧運華:
可以。
主持人:
可以,好,下一回如果有人來挖你的話,你就這麼説。
鄧運華:
好。
主持人:
可能越專注、越執著的人,他越容易走向成功,我看到和同齡人相比,你的頭髮似乎白得更多一點,更厲害一些。
鄧運華:
應該説我主要是為了這項工作而頭髮白的吧,也有人説他説看到我的這個白頭髮增加了,就是渤海的儲量大油田就在增加。
主持人:
一根白髮代表一個油田。
鄧運華:
我希望是這樣。
主持人:
所以就可以多白一些。
鄧運華:
是的是的,無怨無悔。
主持人:
得知你今天會做客《對話》,我們很多來自石油大學的這些大學生也都趕到我們的現場,我不知道剛才您講述的這些經歷,對於這些原本立志於從事石油勘探工作的人會不會有一些什麼樣的影響。
觀眾:
鄧總你好,我來自中國石油大學水合物研究中心,叫唐旭龍。
主持人:
你看到這個鄧總的滿頭白髮,有一天你如果做了這項工作,也跟他一樣,你會不會擔心這一天的到來?
觀眾:
其實我非常地感動今天在現場,我希望有一天能像鄧總一樣坐在主席臺上接受採訪。
主持人:
但你得先長出白髮來,我也期待著這一天。
主持人:
來,你有什麼問題可以問鄧總?
觀眾:
我看過一個數據,説中國目前的平均石油剩餘可採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像您確實是很能找油,但是如果在我們的國土範圍內,就找不著油了,那麼我們怎麼辦,我們還有什麼出路呢?謝謝。
主持人:
他很擔心,他很擔心有一天找不到油的話,他就不能成為你,不能坐在我的對面,所以你可以留一點油田讓他去找。
鄧運華: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説在前幾年,我們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説逐步現在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走向海外,並且我們在海外已經初步地見到了這個成果,也説明了我們中國勘探家的水平在世界上還是很高的。
馬小軍:
我昨天看到一個最新的報告,是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聯合做的一個報告,叫《2050年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它裏面提供了一個預估數字,2050年消耗石油天然氣可能會達到十二三億噸的石油天然氣的當量。我想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的大國,經濟大國,在海外尋找更多的石油天然氣的資源也是必然的。
主持人:
兩位是不是也認同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石油發展戰略?
童媛春:
換一個角度來支持馬教授的這個觀點,那麼我們現在正處在金融海嘯的這個漩渦波瀾之中,海嘯往哪走還不一定,但是一年多了大家都不斷地在説美元體制、金融體制、世界金融體制應該調整。但是為什麼我們發現美國支撐的世界金融體制悍然不動,正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這些發達國家,它控制了世界資源的整個體制的運作規矩,那麼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走向海外的意義,我們多找資源的意義正是應該在資源體制的全球化改造的過程當中,中國應該有我們的聲音,因為世界資源體制如果不變,美元將永遠地像一個指揮棒一樣,把我們全世界無論指到哪兒,我們就要跟著跑到哪兒。
主持人:
所以未來你的舞臺就是在海外,希望你在海外的勘探當中也為我們祖國找到更多的石油。好,還有誰?
觀眾:
據我的了解,現在新能源發展很快,就是你有沒有擔心過,石油行業在能源領域的地位降低了,所以你也就不需要做什麼勘探工作了?你會不會擔心你會有失業的一天?
鄧運華:
石油在整個能源結構當中,逐步佔的比例要減少,這個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必然,但是我並不擔心,因為石油在人類的用途是非常非常廣泛的,因為它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它是沒法替代的,另外就是説作為飛機,像一些很多的運輸的燃料,目前我們也是還找不到一種來代替石油的,所以我倒是沒有這方面的擔心。
主持人:
你剛才提到的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媒體上也常常提到所謂的“後石油時代等等,認為石油枯竭的這個年代是會提前到來的,那我們是不是真的就會面臨這樣的一種局面?
馮連勇:
這個事情從1956年就美國人哈勃特這個人,他預測説七十年代,1971年左右美國要達到石油峰值,這個果真是達到了,但是它預測時間的時候的確有點誤差。但是現在我們的各方面的數據來看這個事情的話,現在峰值基本上來臨了,嚴重體現在什麼呢?就是我們實體經濟能源這一塊,石油這塊,它的開採率,開採的效率,它的增長率緩慢了,下來了。
童媛春:
有幾個非常重要的例證,不僅我們國家海上和陸上,石油通過管理,通過技術的進步,比如説我們長慶油田,那基本上是從管理這個角度,在國際上幾乎是判過死刑的,但是現在已經變成了我們第四大的油田的生産的基地。那麼海上油田,鄧總他們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國際上最近BP也在墨西哥灣也有了新的發現,那麼這些都告訴我們,不是説峰值將要到來,而是我們勘探開發的努力的力度,還有加強的餘地。因此我是看好技術創新,而沒有辦法簡單地接受峰值論的到來。
主持人:
那我們來聽一聽。
馮連勇:
我再給他補充一句,我們勘探的技術在提高,但是我們所發現石油的油田的規模並沒有顯著提高,同時我們大油田遞減速度是我們發現了很多小油田,很多小油田很難彌補過來,所以我們要更多地傳遞,這個消息是我們應該珍惜資源。
主持人:
那我們看看馬先生會更傾向於哪一方的觀點。
馬曉軍:
但是剛才他們兩位,一直在重復一個概念,就是峰值,峰值我覺得應該告訴公眾,什麼叫峰值,就是已探明儲量被消費了50%,一超過50%了,就過了臨界了,就開始峰值了,我個人對這個行業粗淺的理解,我認為在我這輩子我能看到的將來到不了峰值。
鄧運華:
石油的峰值我個人認為是存在的,但是同時我也很贊成馮先生的觀點,我們確實是應該節約用油,節約資源。
主持人:
在這一刻我特別想邀請大家再一次將目光聚焦在我們現場特別設置的這個海底世界裏,你會發現和節目開始,以及整個節目進程當中不同的是,罩在上面的紅布被我刻意地拿開了,因為我發現對話到現在,雖然在我們眼裏似乎看不清摸不透的海底世界,在鄧先生的眼裏,以他的智慧,以他的專業,以他的嚴謹和鑽研,似乎是一目了然的,他可以看到海底世界裏散落的許許多多的金盤的碎片。我想知道一下,你的下一個海上尋油的目標到底在哪?會是我們這當中的哪一片金色的碎片?
鄧運華:
我想我的下一個夢想在海外,很可能就是在非洲,因為我們海洋石油總公司,我們副總提出來,到2015年,我們要建成國際的一流能源公司,並且有一個定量的指標,我們在海外的産量要達到四千萬方,2015年,作為我和我的很多同事,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做海外勘探,所以我們想特別地希望,我們在海外尤其是在非洲能夠發現大油氣田。
主持人:
你預計這是在多長時間可以實現的一個夢想?
鄧運華:
我想我們在五年之內,應該在海外能夠發現大油氣田。
主持人:
在我們可能並不太熟悉的石油勘探這個領域,一直都有很多的精神在激勵著我們。在50年代,“鐵人”王進喜曾經説“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聽到鄧先生也有一句擲地有聲的話,“一個人的一生只能幹好一件事”。我們真心地祝願鄧先生在未來能夠把他的海上尋油這件事做得更好,讓我們中國石油戰略圓夢海上。
好,謝謝鄧運華先生來到《對話》,謝謝大家,下周同一時間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