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臺 > 315調查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有機,食品安全的出路?

 

CCTV.com  2012年01月18日 15: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29日封面文章: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真的火了。其新浪微博上的粉絲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達到了近2萬,並且市集舉辦的頻率也從一個月都不一定有一次變成固定的一週一次,地點也從最初的昌平區某鎮移到了三里屯這種熱門商區。

  只是還有一個問題:雖然名為“有機”農夫市集,參與市集的農戶卻沒有幾家是得到了官方的有機認證的。

  “沒有認證怎麼能説自己的産品是有機的呢?”在順義區經營一家小農場的孫德偉説道。

  他説他的農場已經盡力按照“有機”的標準在操作,但是還是不能完全滿足“有機”的標準。“不管(認證)是不是真的有用,那是在中國要冠名‘有機’的唯一合法渠道。”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消費者對被視為安全性保障的有機食品趨之若鶩,特別是既有實力又有決心要為家人提供安全食品的中産階級。

  但是,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滿足安全性僅僅是有機食品的最低要求之一。在中國,不僅“有機”的標簽被濫用,它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被誇大了,一方面因為有機食品的高端屬性,另一方面也因為這個行業自身的混亂。

  “有機”概念的濫用

  孫把自己的農場命名為“永續”而非“有機”農場,因為他覺得這是一個需要慎用並且需要授權的稱謂。“他們(市集的農夫們)認為有機食品的認證體系不足為信,但他們自己卻用這個概念去吸引相關知識不足的消費者。”

  孫的農場已經運作超過10年了,他説“有機食品”的概念遠不止不使用農藥和化肥那麼簡單,還有很多其他的技術條件要滿足,比如説不可以使用包衣種子。

  還有一個必要條件是隔離帶的運用,在一定寬度的區域內種上諸如玉米之類的作物,以保證外界的農藥和化肥不會侵入到中間的田裏,而這些作物事後是要被丟棄不用的。

  “僅僅是這一項要求就已經把很多北京周邊的小農戶擋在了‘有機’的概念之外了,”孫説道。“他們的耕地面積通常都不大,種莊稼還不夠用呢,怎麼還能承受種植大面積不能賣的東西呢?”

  他建議,類似這樣的市集可以使用諸如“安全”或“自然”之類的名稱來替代“有機”。而與此同時,關於這個市集銷售使用了化肥的産品的抱怨,也開始出現在他的官方微博上。

  綠之盟是北京昌平區的一家小商戶,也是參加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最早一批零售商之一。今年十月,商戶的主人卻決定退出市集。

  “我和市集上的很多農夫聊過,希望從中為我自己也找一些新的供應商,但是像我這樣的一個半業內人,都能通過交談發現他們賣的根本就不是有機食品,”綠之盟的負責人,36歲的前家庭主婦蘇西媽媽説道。“所以我下定決心退出,不然我們的名聲也要受到損害了。”

  綠之盟是由6個媽媽創建的,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吃上安全的食品。商店主要向社區內的居民開放,賣一些安全食品和有機食品。

  認證之殤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組織者之一常天樂,是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的中國項目官員。她告訴《中國日報》,他們從來沒有説過市集上賣的是有機食品,而“有機農夫市集”僅僅意指參與市集的農夫是按照有機的理念和標準去種植的。

  她説市集會非常謹慎的挑選可以參與的商戶。在那裏售賣的食品不僅必須是不使用化肥農藥,而且還必須是産自本地的。“那些認證機構每年只檢查遞交申請的農場兩次,”她説道,所以她並不認可官方認證的價值。

  至於微博上的一些投訴,常説市集對每一個來自消費者的投訴都非常認真的對待:“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參與的農戶有任何問題。”

  對既是商戶又是消費者的蘇西媽媽來説,她也同樣對認證不屑一顧。“我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

  綠之盟有大約10家供應商。其中有一些是獲得了認證的農場,但大部分都不是。蘇西媽媽每週會進大約400公斤的各種蔬菜,並以每斤16元的價格賣給商店的100多個會員。

  她説當她和一些業內人士成為朋友之後,便了解了一些在行業內“公開的秘密”,關於哪些農場賣的是假有機食品。“一些非政府組織的朋友也會幫我甄別出真正的有機食品,”她説道。“比起認證,我更加看重我和供應商之間的互相信任。”

  在首屆中國有機産業峰會上,太原市特石高科技生態循環綠色農業示範基地的負責人李建軍也指出,現在的認證體系缺乏有效的監督。“即使一個農場獲得了認證,也不意味著這個農場産出的所有作物都是有機的,”他説道。“也許獲得認證的只是一小塊地或者某一種作物。”

  李説,有些農戶會將有機産品與非有機産品混在一起賣以保證收入。“目前看來,我們只能指望他們的良心了。”

  有機新標準

  來自中國現有23家認證機構之一的一位資深從業者透露,明年三月,一個新的國家標准將會出臺以緩解有機市場的混亂。相比于2005年的標準,新標準會有四大主要的改進。這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從業者已在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工作了8年。

  他説頭兩個改進是關於轉換期的,所謂的轉換期就相當於一個農場遞交認證申請後的試用期。根據所種植作物的不同,這個轉換期可能長達24個月或36個月,而農場在轉換期開始前的3到4個月內就必須開始遵守有機的耕種方式。

  在現行的標準下,農場一旦進入轉換期,就可以領取一個黃色的轉換期證明。而只有在通過了轉換期考察之後才能領導真正的綠色有機證明。

  “這裡的問題是,如果一個農場僅僅停止使用農藥3到4個月,它就可以獲得一個轉換期認證,”這名資深從業者説道。

  而新的標準規定,轉換期開始的前12個月不能發放任何認證。“也就是説,這個農場必須要至少停止使用農藥15個月才能得到一個黃證,”他説道。

  此外,農戶們也不能再在自己的産品上標注“有機轉換食品”的標簽,這一類別被認為要優於普通的産品但低於有機産品,以後都不被允許使用了。這名從業者還指出,新標準規定的可檢出農藥殘余量為零,而不是現行的“普通産品的二十分之一”。

  另外,每個有機産品都會有一個對應的流水號。消費者可以在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官網上,查出這個産品出自哪家認證機構的認證。

  “造假的成本”

  這名業內人士指出,有機食品的管理機構其實自市場2003年出現問題時就已經收緊了管理。他説那時的一些代表性問題包括不同證明的捆綁銷售,以及提前收取一項證明多年的認證費用(認證的有效期僅為一年)。

  他説,為企業或農場進行認證是這些認證機構的唯一收入方式,所以放鬆發證標準的動機是存在的,否則沒人再會選取這家機構進行認證。“我不敢説新的標準能夠解決有機食品認證的所有問題,但是造假的成本會更高。”

  他承認很多消費者已經不理會官方的認證,而是依靠與小農場的交情來判斷有機産品的真偽。

  “沒有認證的小農場的存在對這個行業其實是一件好事,”他説道。“他們的産品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機,但是至少是沒有化肥和農藥的安全食品,只要他們不使用‘有機’這個名稱,否則就有忽悠老百姓之嫌了。”

  出路

  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促使很多大型國有企業進入了有機食品産業。北京福海華康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夏宏志告訴《中國日報》,中國民生銀行和中石化都是他們的客戶。

  “他們在我們的農場租一小塊地,而我們負責種植作物和質量監控,”夏説道。“他們可以派人全程進行監督。”

  順義的小農場主孫德偉認為,政府和消費者對這個行業投入了過多的關注。“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有機也是非常高端的。指望靠它來解決上億人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不現實的。”

  那位不願公開姓名的認證機構人士也同意孫的觀點:“與(中國)國內的消費者不同,西方消費者並不是為了安全性而購買有機食品的,因為他們所能買到的大部分食品都是安全的。他們的消費是為了對環保做出貢獻,而這也是‘有機’這個概念的初衷。”

  他説,所謂的無化肥無農藥等條件不過是有機食品在技術層面的最低要求,而它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的土地應用和儘量減少外部能量的輸入。

  孫認為公眾對化肥農藥的恐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要所有用量都嚴格控制在所要求的限制內。此外定期的休耕以保證土地能夠休養生息同樣非常重要。

  “如果佔據了大部分市場的普通蔬菜能夠保證是安全的——不一定有機,但是是安全的——例如沒有農藥超標之類的問題,那才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真正出路,”他説道。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12/29/content_14346916.htm。特別説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武文聰 編輯 鄧睿)

責編:梁霄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