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隨著全球經濟仍處於危機後的大調整時期,復蘇乏力,增長中樞下移,經濟增長低於趨勢增長率將成為“新常態”,中國經濟自然也不能獨善其身。昨天國家統計局公佈,2012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8%,增速創下13年來的新低。
不過,市場對中國經濟短期走勢並無太大分歧,2012年的宏觀經濟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在工業産出改善、出口貿易回升的帶動下,企業去庫存化進程接近尾聲,去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9%,終結了之前連續七個季度回落的態勢,出現明顯的“築底回升”。
這次經濟減速是週期性和結構性衝擊疊加的結果,其中外部需求“斷崖式”下滑造成的出口驅動型模式“停擺”是最重要因素。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6.2%,相比2011年回落16.3個百分點,不僅低於10%的年度增長目標,更大大低於入世以來將近20%的增長水平。
2012年以來,受歐債危機以及釣魚島紛爭等影響,中國對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加速下滑。儘管目前中國與東盟以及金磚國家的貿易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但其所佔份額較小,尚難以彌補發達國家下滑導致的“缺口”。
出口貿易阻力加大,與出口相關的製造業和工業生産也受到拖累。儘管2012全年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6%,但仔細分析結構,主要是由於基建和房地産投資貢獻巨大。總體而言,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仍顯不足,這在企業自主投資數據以及中長期信貸數據依然低迷就可窺見一斑。
一面是經濟增長的“滯”,而另一面卻是物價總水平的“漲”。從2012年10月開始,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出現拐頭回升趨勢,11月和12月延續回升趨勢,12月升至2.5%。事實上,全球第二輪量化寬鬆以及國內貨幣供給的規模的增加,寬鬆貨幣政策積累效應必然在未來一段時期體現為CPI和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的上漲,未來幾年內中國通脹壓力依然比較大。
除了內部壓力外,中國面臨的全球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中國整體製造業結構的升級,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正從原來的中低端製造領域,上升到中高端製造領域。未來隨著各國新政治週期的開啟,以及美國加緊“重返亞太”和“重歸製造”的戰略步伐,圍繞全球市場資源和産業博弈展開的新競爭已不可避免,等待未來中國的仍將是異常複雜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