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在過去兩日對便宜坊遭遇“編外”門店的追蹤報道,引發了業界的強烈反響。不過,便宜坊高層對於侵權卻集體“失語”,讓老字號維權難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對此,老字號行業專家認為,老字號維權力度不夠,與維權成本高密切相關。
此前,同仁堂在官方網站發佈聲明稱,“同仁堂”名號屢屢被不法分子盜用以宣傳和銷售産品。其黑名單上的“李鬼”公司和産品多達65項;本報記者還調查發現,目前仍在營業、分別位於凱德MALL和世茂百貨的便宜坊,竟不是便宜坊的“正規”門店。然而,面對記者的再三追問,便宜坊從高管到集團宣傳部門卻在侵權行為面前集體“失語”;同仁堂甚至把維護自己品牌的權利轉讓給了消費者。
對於老字號維權力度不夠的情況,老字號專家、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王成榮教授認為,老字號的維權意識還不夠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維權成本太高。”王成榮説。
“王致和”商標在德國被搶注,這場跨國官司最終以王致和勝訴告終。雖然這堪稱老字號維權的經典案件,但歷時兩年,王致和付出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巨大。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國雄也表示,有些老字號雖然名聲在外,但規模並不大,這樣的商家在遭遇侵權後往往沒有精力去應付。(記者 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