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國尚且難搞“一刀切”,試想如果全世界都執行同一套標準,那能不出亂子嗎?
許多捕風捉影的食品事件都是由對標準的不同解讀而引發,關於不同標準的爭議更是屢屢發生。標準這個東西,在中國似乎特別難有一個“標準答案”。
這不,前陣子剛剛平息了茶葉農殘風波,就又來了葡萄酒農殘風波,質疑者的邏輯如出一轍:産品中檢出有某種可能危害健康的物質,帶來這種物質的農藥美國是不準用的,所以中國肯定是違規用了農藥,因此中國的産品就是不安全的。而每一次主管機構的澄清也都不外乎曬出一堆資料證明,這個東西歐盟允許、新西蘭允許、 國允許……總之大家都拿外國的標準來打口水仗,但各自用的並不是同一個體系,於是總讓觀者感覺當中任何一方都沒有十足的説服力。
其實,在中國必須是遵守中國的法規,這一點毋庸置疑,美國又不是全世界的裁判,美國的標準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如果一個東西美國不用,但歐盟用了,那中國應該跟着美國走還是跟着歐盟走呢?並且,每一種有害物質都有一個致病量,得積累達到這個量才會致病,所以在任何一個國家包括歐美,沒人規定所有存在風險物質的農藥一概都禁止使用,而是在列出允許使用的名錄同時也規定好每種已知有害物質的安全限量,只要不超標,就認同為安全。
而本次香港檢出多個洋品牌奶粉碘含量不足的事情更加為標準誤讀敲響了警鐘。中國消費者,迷信境外採購的迷夢應該醒醒了,同一個品牌針對不同地區供應的産品都是根據當地的標準和地域人口體質特點有針對性設計的,不是全球一體化的統一標準和一致配方。那些去香港拖奶粉的“苦力”家長們要崩潰了:原來自己山長水遠來之不易的奶粉好多都是跨國“竄貨”的水貨,甚至沒有合法的進口手續!日本奶粉為什麼普遍缺碘呢?話説,人家設計産品的依據是日本嬰幼兒的營養數據,由於當地飲食以海産品為主,根本不需要再刻意在奶粉中添加碘了。所以,有媒體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遠赴日本買奶粉的親們,得先想想,你們的娃是日本娃嗎?吃不加碘的奶粉你的娃夠營養嗎?
僅是中國這960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三教九流已經是多元到令人頭暈,每每國家制定什麼標準和政策總是會遇到各種水土不服的情況,“一刀切”的籠統管理歷來飽受詬病。各國飲食差異之大,不言自明;全球人種差異之大,更是有目共睹。一國尚且難搞“一刀切”,試想如果全世界都執行同一套標準,那能不出亂子?
所以,我們必須接受各國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是個客觀事實,我們必須正確看待這種差異,遵循求同存異的科學原則。正所謂“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國外的月亮不一定處處都圓,中國也不是沒有香格里拉,對待差異,要有冷靜、淡定的心態。倘若繼續反復糾結於國際間的標準差異,只會庸人自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