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無論從橫向的國際比較,還是從縱向的歷史比較來看,中國的新醫改都已經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劉遠立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表示。
劉遠立從1994年起一直在哈佛大學從事國際衛生政策與管理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是“衛生體系學”創始人之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項目部”主任。他説:“這些年來,我一直密切關注中國醫改的進程,平均每年回中國五六次,每次都能看到新的進步和變化。”不久前,他應邀參加北京市醫改創新成果評選活動,還到湖北、廣西、四川等地調研。“所到之處,無不對基層醫療機構新建或翻修工程之普遍、醫保覆蓋面擴大所帶來的醫療需求釋放程度之大留下深刻印象。”
劉遠立認為,建立醫療保障制度的目的,一方面是降低人們就醫時的經濟障礙,讓患者及時得到服務;另一方面是減少“因病致貧”。2011年末與2008年相比,中國新增參保人數1.62億,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國家在這麼短的時間做到這一點。目前,中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人群覆蓋率(名義覆蓋率)已經達到95%,基本實現全民醫保。與此同時,中國基本醫療保障的水平也在大幅提升。政府對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從2009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特別是大幅度提高了農村兒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保障水平。這些變化帶來的直接作用就是,讓原先被壓抑的醫療服務需求被迅速地釋放出來。
劉遠立説,中國衛生部的調查資料顯示,2011年與2008年相比,全國年住院率提高了8.5%,住院病人因經濟原因提前自行出院的比例相應地降低了7.5%。與此同時,發生大額醫療支出的家庭比例在新醫改實施3年間降低了2.6%。“每當我看到新農合報銷窗口前的‘熱鬧’景象,都會為在中國農村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興奮不已。”
這幾年的冬季,劉遠立都會帶領一個由來自不同國家成員組成的“哈佛研究生中國衛生考察團”,到中國做為期三周的調研。劉遠立説:“大家一致認為,中國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短短幾年的建設,面貌煥然一新,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劉遠立認為,由於健康與醫療衛生保健本身的複雜性,任何醫改都必然是複雜而艱巨的,更何況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
關於中國醫改未來的發展方向,劉遠立認為,中國醫改未來有兩項主要任務:一是發展完善,拾遺補缺;二是改革創新,鞏固和提高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就醫療保障制度而言,在“名義覆蓋率” 已基本實現覆蓋全民的基礎上,接下來應注重提高 “有效覆蓋率”。中國大概有2.1億流動人口,其中大部分人雖參加了新農合,但目前的制度設計還沒有考慮到如何及時報銷他們的醫療費用。要真正建立起一個公平、高效、可持續的醫藥衛生體系,就必須遵循“三明”原則,即目標清明、手段精明、獎懲嚴明。中國在清晰界定了醫改總目標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個個明確的、可實現和可測量的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