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以珍禽異獸遺物為材質的古玩雜項中,有“一紅二黑三白”之説, “黑”即犀角,“白”即象牙。那麼排在第一位的“紅”是什麼呢?可能收藏圈裏多數人會一頭霧水。其實,所謂“紅”即是鶴頂紅。
當然此鶴頂紅絕不是武俠小説中無色無味、見血封喉、牽機斷腸的稀世毒藥,也不是仙鶴的頭頂紅冠,而是産自東南亞熱帶雨林的盔犀鳥的頭胄部分。令人驚嘆的是一般的鳥類頭骨皆為中空,無法雕刻,而盔犀鳥的頭胄部分為實心,且外紅內黃,質地細膩,易於雕刻,堪比象牙。盔犀鳥的頭胄之所以被稱為鶴頂紅,並非因出産地命名,而是東南亞藩屬國作為貢品進貢的頭胄,無人知曉該鳥形態,便將其冠以“仙鶴”之名。恰因古代文官朝服之上多有以“仙鶴”為圖案,這種“官居一品”、“指日高升”的寓意便自然賦予其中,取其色澤紅艷之故,故稱鶴頂紅。
鶴頂紅質優色美,內黃外紅之頭骨剖下來經過打磨雕琢,可製成鼻煙壺、皮帶扣,雕刻小動物或山水人物藝術品。尤其直接雕刻于其頭部的精巧雅致雕刻品,形態美妙無比,非一般象牙雕能媲美。在2007年紐約佳士得春拍上,就有一隻寸許齊白石作鶴頂紅“一品仙鶴”鼻煙壺,成交價超過65萬元。時至今日,怕已升值十倍之多。
盔犀鳥頭胄上的“鶴頂紅”一經發現,便遭受滅頂之災。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數百年的捕獵,盔犀鳥已瀕臨滅絕,這也是現代人對其了解不多的緣故。
古人只見製成品未見盔犀鳥,所以在許多明代著述中多有以訛傳訛將其作為“仙鶴”。最早見過並具體描述其形態特徵的是鄭和下西洋的隨員馬歡。根據其所著《瀛涯勝覽》有雲:“鶴頂鳥大於鴨,毛黑脛長,腦骨厚寸余,內黃外紅,俱鮮麗可愛。”
從諸多典籍中可以看出,鶴頂紅早在元代已傳入中國,但廣為國人所知則是鄭和下西洋之後。因東南亞各國多以鶴頂紅為貢物,故典制記載中不僅在貢國下列出,且還規定了正式的回賜價格,這已經相當於實際意義上的貿易。朝廷的官員多用於制杯、腰帶等以資賞玩。明中葉後國力漸漸減弱,出産國不再進貢,因此鶴頂紅更加貴重。
鶴頂紅因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文化價值成為拍場上競相爭奪的對象,筆者查閱了近年來各大拍賣會上的鶴頂紅雕件,每件均以估價五倍乃至十倍的價格成交,升值潛力非同小可。這自然也引起了造假者的關注,市面上已經出現很多高倣鶴頂紅,實為樹脂或者犀角之類混合物,藏家一定要多加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