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我國華東、華南沿海迎來新一輪暴雨考驗。面對自然災害,及時的預警體系能讓無數人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週密的應急預案,能讓多部門竭誠配合,減少災害損失;完備的災後防疫,能讓疫情災情得以遏制,防止災害蔓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在自然災害面前,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但科技無疑能極大地提升人們預知災害、應對災害、戰勝災害的能力和幾率。
由此,在防災減災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都應當更加充分地發揮科技的重要作用。其中的當務之急,就是以實踐應用為目的的科技研發要加快進行,以防災減災為方向的有關成果要加快推廣,最大限度地將科技之力轉變為防災之利。
防災減災的科技研發,要始終堅持以實踐應用為首要目的。此次發生在多個城市的內澇,時時出現一幕令人揪心的場景:一位忠於職守的環衛工人,在齊腰深的水中用腳摸索下水井蓋的位置,這樣的方式不僅低效而且危險。能否為城市易澇路段的下水井蓋裝上自動定位裝置,讓環衛工人便捷找到井蓋位置?能否為井蓋設置智慧化系統,當雨量過大而下水速度過慢時,就會自動開啟並警示來往路人?單從技術角度而言,這些想法的實現似乎並不難,但國內目前鮮有城市在實踐中將其變成現實。排除成本因素,相關科技研發的滯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防災減災的科研成果,要始終堅持以加快推廣為重點方向。今年以來,多地同時出現了大範圍的降雨,由此産生的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還帶來了一定的生命和財産損失。這暴露出在災害面前,我們還存在著動態監測不到位、現場疏導不及時、信息更新不充分等薄弱環節。而據了解,以TD—LTE為代表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可將災情一線的最新動態,無延時地以高清視頻的形式傳回後方,以供研究者作出精確判斷,供決策者作出週密部署。這一成果,值得推廣。無數實踐證明:應對舉措中科技成果應用的頻率,與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産損失成反比。此前,國土資源部在全國推廣的15萬套滑坡災害監測儀器,成功預報數百起滑坡災害,避免了近萬人的傷亡;研製的多種滑坡災害應急治理新技術方法,使搶災效率提高50%至200%。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防災減災的科技成果,正是人們利用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物”。只有研發目的更為明確,成果推廣更為廣泛,科技才能為人們抵禦災害提供更為堅厚的盾牌,科技之利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