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一名南水北調移民的嶄新生活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3日 09: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張培奇 通訊員 賈林偉

  烈日炙烤著大地,小黃狗伸著舌頭懶洋洋地趴在村口樹蔭下,地裏玉米已長得一人多高,早播的芝麻也頂起串串白花。

  移民王文華,顧不得悶熱忙著摘番茄,汗珠子“啪嗒啪嗒”地滴在綠油油的葉子上。

  3年前,從河南省淅川縣盛灣鎮搬遷至唐河縣東王集鄉,移民鄉親們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讓出大路,魚關村作為全省十大試點之一齣了名。

  王文華的淅川老家魚關村地處丹江南岸,距盛灣鎮政府10余公里,是一個深山區移民村。因大山阻擋、庫汊阻隔,孩子們上學、大人們創業都成了問題,

  2009年,大搬遷開始了。黨支部組織堅強領導,移民鄉親搬遷願望強烈,魚關被定為全省移民的試點村,為大規模移民搬遷探索新路子。去年夏天,移民新村建成,魚關村百戶人家跨丹江、過縣城、走高速,順順噹噹遷入唐河新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王文華率先給全村老少爺們“做個發展的樣子”。剛搬到新家,大家天天吃菜是個問題,另外,從移民新村步行到集鎮,也不過十來分鐘的路程,大棚種菜是條發展致富的路子。

  心動更要行動。王文華從淅川老家親戚那裏借了兩萬元,特意選在村口處3畝地建起4個大棚,種上有機蔬菜,用雞糞、牛糞做底肥,深翻地、細耙埂,他帶著家人忙個不停。2010年春節前,王文華就嘗到了收穫的甜頭,光番茄就賣了近萬元,還不説那些豐收的茄子、芹菜了。

  “‘山暈子’也會大棚裏種菜。”王文華闖出的經驗,讓村裏莊稼老把式們自信起來。在老家,他們都是種地好手,山上撒芝麻、綠豆,河灘種花生、苞谷,就是沒在這麼大一塊肥田裏耙細埂種蔬菜。

  移民朱建會緊隨其後,別具一格地搞起了立體養殖,引來清水建起池塘,塘裏養起丹江大鯉魚,四週分門別類栽上時令蔬菜,圈裏是正在育肥的架子牛、大肥豬,糞便就是最好的有機肥。

  30歲的王合國,他拍得了村裏養殖場的經營權,正在籌備建設一百頭畜位的養牛場專職育肥。

  搬遷快三年,魚關移民發展形成了“3個三分之一”的格局:三分之一搞養殖,村裏50頭以上的養豬場總共16家;三分之一在家搞種植,已有15個塑料大棚;三分之一齣門打工學技術,積累資金返鄉創業。

  王文華以實幹、為民被人稱道,成為新世紀大搬遷中全市乃至全省的新聞人物。

  然而,榮譽背後總有付出的辛酸。整村搬遷,舉家遷徙,對於試點村的黨支部書記,這無疑就是一場戰役。在當時,王文華回到家裏,不是換衣服,就是取東西,時間到了2009年收麥天,這是魚關人在故土最後一次大豐收。男人幫不上忙,妻子王改秋累倒在自家的麥田裏,等王文華回到魚關,她已撒手而去。

  王文華,人真牛!段付芝是在縣電視臺節目裏見過他的,並打心底裏佩服這個丹江漢子。

  去年農曆七月二十六,63歲的王文華在移民新村,迎娶了這位“愛笑的新娘”。聽説記者來訪,段付芝在爽朗的笑聲中拿出“綠箭”口香糖,連稱“見笑,見笑”。看得出,她與王文華的這次婚姻真的很幸福。

  如今,王文華常在人前拍著胸脯説,如今的魚關是穩定的新魚關,是發展的新魚關,也是正朝著新農村邁進的新魚關。

  他知道,移民的路是走出來的,而且會越走越寬。

熱詞:

  • 王文華
  • 盛灣鎮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 移民搬遷
  • 移民新村
  • 架子牛
  • 綠箭
  • 底肥
  • 番茄
  • 種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