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在條件艱苦的基層一線,他們給受病痛困擾的農牧民帶去擺脫痛苦的希望。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工作,我國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得到一定發展,基層醫生數量不斷增加,他們構建了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也成為我國道德建設的中流砥柱。李振西正是這群人的代表之一。
李振西是烏魯木齊縣托裏鄉衛生院院長,一位被稱做“哈薩克牧民好兒子”的漢族醫生。他在鄉里行醫36年,治病不計個人報酬,出診不收費。2010年李振西被國家西部開發辦評為“國家西部大開發先進個人”。那一年,記者採訪了他,題為《深受農牧民信賴的“白衣天使”》的通訊刊登在2010年8月11日的《經濟日報》。
當記者來到新疆的天山深處,又見到了李振西。
距離當年的採訪已經有兩年時間了,李院長現在怎麼樣?記者前往醫院拜訪他,但沒有提前預約,只是在路上給醫院打了一個電話,接電話的人説,李院長正在給病人看病。
在醫生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李院長。他告訴記者,這兩年衛生院的條件又改善了很多。為了給患者就醫提供優美的綠化環境,2010年縣裏為托裏衛生院撥付了3萬多元的苗木;2011年縣裏為了方便出診,為托裏衛生院配置了一輛價值10萬多元的越野車,從根本上改善了農牧民出行就醫難等問題。目前,李振西手把手地帶出了七名哈薩克族醫護人員,壯大了托裏鄉衛生院的醫護力量。而他全家依然居住在一個僅有40平方米的土房子裏,家裏最值錢的依然是那臺黑白電視機。
記者看到,候診室、注射室裏供病人坐的藍色鐵長椅上都鋪有可拆洗的坐墊。護士説,這是李院長特意定做的,他把病人當作親人,鄉里的3000多名農牧民,每個人的健康狀況他心裏都有數。
組織上曾考慮李振西的實際困難,安排他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工作,被他謝絕了。托裏鄉幹部木沙汗説,李院長為我們這裡付出得最多,愛得最深,他知道這裡的農牧民需要他,離不開他。
李振西仍然在為提高醫術努力學習,大膽實踐。他博覽群書,學習中西醫醫術,收集民間單方、驗方。他潛心研究中草藥的製作和用法,甚至親自配製藥劑。為了避免新藥給患者帶來副作用,他總是先拿自己做實驗。因為他治療高血壓成就突出,哈薩克牧民親切地稱他“康巴斯”醫生(“康巴斯”意即高血壓)。
為了讓群眾治病少花錢,李振西開始致力於多種病症的研究。內科、外科、兒科、婦産科,這些都在他的鑽研範圍內。學診斷,學藥劑,學護理,只要老百姓用得上的,再苦他也要鑽研和學習。
李振西身高一米七二,體重最輕的時候只有50公斤。過度勞累使他患了萎縮性胃炎,他卻從不在乎,只是為此戒了煙。
36年過去了,“牧民之子”李振西仍孜孜不倦地堅守在鄉村行醫的路上。為了醫生的誓言,更為了患病牧民那渴求的目光,他正向新的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