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反腐倡廉須“破心理之大敵”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1日 1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民航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孫軼超

  《民航廉政讀本》指出,我們在加強制度反腐的同時,必須更加重視反腐倡廉的心理建設。筆者認為,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治標須治本,只有把制度反腐與心理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來自覺抵禦腐敗思想的侵蝕,才能警鐘長鳴、拒腐防變,取得反腐倡廉的實際效果。

  鄧小平同志曾經説過,“我們國家缺少執法和守法的傳統”,“法制觀念與人們的文化素質有關”。任何制度都是需要人去執行的,人們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決定著一個國家法制水平的高低。人類要把自身從不完善中解放出來,不能依賴於某種外在的力量,而必須依靠自身內在的力量。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史上考察,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十分重視心理建設對於建國方略的實際影響。他強調:“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係乎人心之振靡。”他認為,信其可行,移山填海也能成功;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也遙遙無期。他的話值得我們深思。正因為如此看重心理建設,孫中山先生強調“故先作學説,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于迷津”。

  從思想邏輯與歷史邏輯的一致性看,孫中山先生的“破心理之大敵”思想與明代學者王陽明的“破心中賊”的心學命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陽明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出了天下得以長治久安的大計,即“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針對當時言行不一的社會風氣,以及口講聖賢之學,而實求私欲功利的情形,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題。他一再強調,“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知行合一”的目的是為了“致良知”,故而闡發了“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的為學宗旨。從孔孟儒學到王陽明心學,中華文明歷來十分重視道德自主、道德自律的精神傳統,強調人對良知的自覺有著更大的價值 。在當今反腐倡廉的工作中,這是極具啟發性的文化寶藏。

  在《民航廉政讀本》第九章中,作者明確提出了“慎獨”、“自省”等概念,指的是要設法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包括自省能力和自控能力,喚醒自己的政治責任心和擔當精神,從而深刻領悟“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這一權力觀的真諦。

  “慎獨”出自《禮記中庸》,是古人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慎獨”原意為在個人獨處時,自己的言行也要謹慎不茍。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是要在“人情場”、“權力場”中經受磨煉。而要能經受得住這種磨煉和考驗,前提就是正心、立志、克己,堅持不懈地實現對物質主義侵襲的自我超越。

  東漢時,時任東萊太守的楊震,有一天因公務途經昌邑,縣令王密夜謁楊震,出金10斤相贈。楊震斷然拒絕。王密説:“暮夜無知者。”楊震嚴肅地説:“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這就是歷代傳頌的“楊震卻金説‘四知’”。楊震經受住了重金賄賂的人情考驗,他認為給子孫留下清白廉正的名聲,也是一筆豐厚的遺産。這是中國歷史上諸多實踐道德修養,實現對物質主義侵襲而自我超越的一個典範。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古人楊震作為一面鏡子值得我們大家對照自省。

  (作者單位:民航華東空管局)

熱詞:

  • 心理建設
  • 反腐倡廉
  • 慎獨
  • 王陽明心學
  • 楊震
  • 破山
  • 知行合一
  • 邏輯與歷史
  • 心理素質
  • 道德修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