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麗珊
孟春光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尋求捷徑,事事抄近道。兒子李澤龍剛上小學,她就計劃著如何讓兒子享受直轄市高考的優惠政策,她多方面蒐集信息後,得出一個結論:儘早讓孩子到直轄市適應環境。李澤龍念初二時,孟青光就向單位請了長假,丟下丈夫,到天津陪讀。
高中後,李澤龍後來每天回家書包都不打開,直接上網看小説、看電影,而且情緒很不穩定,無端地發脾氣、摔打物品。此外,他經常以媽媽的不當言行破壞了他的情緒為由,不去上學。
面對媽媽的焦急,李澤龍振振有詞,他看明白了,學習成績與未來是否成功沒有任何關係。現在是拼爹的時代,讓爸爸抓緊時間找關係,為自己未來的成功積累人脈是唯一的大事。孟春光不明白,15歲的兒子為什麼如此功利?
父母在規劃孩子的人生之前,應先審視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有效規劃。一些母親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而隻身陪讀。她們認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丈夫會因此更加愛自己,卻忽略了長期分居造成的感情淡薄。沒有事業和家庭支撐,她們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想通過孩子的高分來提高自己的價值感。她們給孩子施加超負荷的壓力,結果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
統計顯示,因異地求學産生的心理困擾,佔中學生接受心理諮詢的41.37%,其中85.7%是母親陪讀的學生。
李澤龍由被動接受媽媽的安排,發展為主動精於算計,處處找捷徑。父母的做法最初是無意的,歸根結底是“為了孩子”。可是,成長中的孩子由於閱歷、認知水平的局限無法做到知進退。顯然,李澤龍不僅領悟了媽媽的價值觀,還把這種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行事邏輯,並活學活用。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腳踏實地還是走捷徑,是為人父母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原載《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