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為特色産業搭建平臺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0日 05: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甘肅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為特色産業搭建平臺

  本報記者 宋振峰

  土地修平了,農業生産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糧食增産了,農民的糧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然而,農民的花錢問題怎麼解決?2009年,甘肅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134元,僅佔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的60%。

  要實現農民的增收問題,必須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積極發展特色産業。大規模梯田建設的開展,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契機。

  “沒梯田,肯定種不出高質量的洋芋。”通渭縣馬營鎮長川村村支書張慶華説。以前他家的陡坡地,種的洋芋,不下雨不長,一下雨水一衝,土地容易板結,“上下不通氣”,洋芋露頭的那部分容易變成綠色,市場上沒人要。

  推成梯田,這一問題就解決了。不僅如此,以前從來沒種過藥材的長川村,村民白春林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今年種了40畝柴胡,增收的路子更寬了。

  正是借著梯田,乾旱的通渭按照“梯田修到哪、地膜鋪到哪、産業跟進到哪”的原則,將梯田建設與特色産業開發和旱作農業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修梯田、調結構、興産業、促增收”良性發展的路子。當地幹部説,地修平了,地膜馬鈴薯、玉米種上了,農民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環縣北部嚴重乾旱的山區,坡耕地一直種的就是蕎麥、糜谷。山城堡村村民馮世榮告訴記者,想種葵花,但不敢想。萬一碰上下雨,土一跑,正開花的葵花稈一倒,就完了。

  現在修成梯田了,環縣北部山地裏五彩斑斕起來。除了能種全膜玉米外,馮世榮也敢種葵花和黃豆了。“有這兩樣,效益好得多,去年,我的15畝葵花,賣了1萬多元。”

  依託梯田等水利設施建設改變農業基礎生産條件,正是農業身子骨由弱變強的關鍵。梯田打造的平臺,為我省各地調整産業結構,開發特色農業産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找到了一條傳統旱作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現實途徑。目前全省旱作農業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梯田+馬鈴薯”、“梯田+經濟林果”、“梯田+中藥材”等多種産業模式。

  據統計,目前全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048萬畝、馬鈴薯種植1000多萬畝、中藥材250萬畝、蘋果430萬畝、蔬菜650萬畝,農業特色優勢産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顯加快。

熱詞:

  • 全膜
  • 特色農業
  • 特色優勢
  • 産業模式
  • 馬鈴薯
  • 增收
  • 吃螃蟹
  • 玉米
  • 洋芋
  • 旱作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