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與許多科班出身的畫家不同,崔全順的繪畫,走了一條“藝”與“技”的融通之路。
1985年,崔全順考入魯迅美術學院的工業造型專業,系統修習了設計專業特有的“形態構成學”等課程。現代設計教育體系,正是20世紀初期德國“包豪斯”結合“大藝術”和“小藝術”的産物,許多課程的始創者如康定斯基、克利、蒙克、伊頓等,便是著名的畫家。他們開創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課程,以現代科技為基礎,借鑒了現代數學、物理學、光學、心理學等領域的成果,是理性與感性、抽象與具象的結合。
由此,崔全順的繪畫獨具了抽象的眼光、設計的思維。
崔全順1990年畢業之初,先後主持了數項大型裝飾工程。 1994年,他赴盤錦創作的油畫《寂靜的漁港》,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作為埋頭于圖紙的“余事”,他的畫作能入選全國性大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新時期以來,在吳冠中倡導的“形式主義”引導下,中國繪畫打破了長期流行的“內容第一、形式第二”模式,全面走向現代。崔全順由設計切入繪畫,作品以獨特的裝飾性和設計感,與現代繪畫潮流相應。這是他脫穎而出的秘密。
崔全順著意于形式而 “得意忘言”,打破了材料的限制。他作畫,水彩、油彩、丙烯隨意而施,亞麻布、水彩紙、白卡紙任意而為,他“發明”的許多特技,竟讓很多畫壇大家難解其妙。
除了形式,崔全順傾力的一個特殊題材,同樣是從“技”到“藝”的貫穿。
崔全順生活的鞍山,是有著 “鋼都”美譽的老工業城市。那裏曾高爐林立、機車轟鳴,到處有他鍾愛的工業硬朗感和構成性。但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進程中,大工業時代的印記日益消逝。從2002年起,崔全順投入到工業視覺遺産的搶救。在他的“鞍鋼”系列作品裏,不僅有高爐和蒸汽機車的造型美,更承載著工業文明的厚重與滄桑。 2010年,他的《鞍鋼印象——通往高爐的電車》榮獲“第九屆全國水彩粉畫展”優秀作品獎,隨著鞍鋼最後一座老高爐報廢、最後一台蒸汽機車退役,他的畫,正成為百年中國工業史的架上見證。
“藝”與“技”的相融,是最古老而又最當代的命題。崔全順由“技”及“藝”的探討,還會走得很遠。 □劉曉丹
鄉村紀事
鋼廠印象
崔全順
1962年生於湖南省湘潭市,1990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工藝係,獲文學學士學位,現為鞍山師範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教授,民進遼寧省委委員、民進鞍山市委副主委,鞍山市政協常委,遼寧省美協理事、水彩畫藝委會委員,鞍山市美協副主席。
2002年赴意大利米蘭藝術設計學院、巴黎大學美術學院考察並開展藝術交流。
2007年11月赴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利配茨克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參加作品展覽和學術交流。
2009年,水彩畫 《記憶中的旋律》獲遼寧省慶祝建國60週年大型畫展銅獎。
2010年9月,水彩畫《通往高爐的電車》獲第九屆全國水彩粉畫展優秀獎。
2012年5月水彩作品《記事中的樂章》入選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12年5月,赴日本參加第十二屆國際水彩畫交流展,獲佳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