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可口可樂“含氯門”後再陷“致癌門”,高端礦泉水品牌依雲近6年來第6次捲入質量風波且至今未找到問題根源,“美讚臣”、“惠氏”等洋奶粉品牌因添加香蘭素引起軒然大波……近段時間以來,食品領域一些聲名顯赫的世界級洋品牌、500強企業紛紛在國內陷入“質量門”。
在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爆發後國內食品廣受指責、食品安全風聲鶴唳的情形下,一直以來廣受國內消費者信任的國際強勢洋品牌也接二連三身陷“質量門”,讓公眾、專家和輿論都大跌眼鏡。
以依雲為例,對於依雲水截至目前“六檢不合格”,首都經貿大學中國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品牌專家鄭新安表示,一般來説,國外的這些大品牌在産品質量方面應該是做得比較好的,不會出現這種低級的、常識性的錯誤。像依雲這樣連續、頻繁地出現産品質量問題,非常罕見。
而在零售領域,國際巨頭如沃爾瑪被查出假冒綠色豬肉事件後,近日又被查出在售電風扇“質量問題嚴重”,家樂福被曝出“價簽門”等弄虛作假、價格欺詐的行為。不久前,聯合利華旗下知名茶産品品牌立頓被曝出採購價格低廉、品質較次的“大路茶”,成本每斤僅10元人民幣,卻在廣告中描述自己“好茶葉來自好茶園”。
這些全球化的洋巨頭在華所作所為是不是店大欺客?又是什麼原因造成洋品牌的“南橘北枳”現象?一連串的疑問在拷問我國的食品安全現狀和食品安全監管制度。
這些赫赫有名的洋品牌在華違規大行其道,且屢次觸碰“紅線”,固然有其內部管理疏漏、消費者太過迷信,甚至崇拜國際知名品牌以及國人維權意識弱的原因,但這些都是外因,內因卻是我國不健全的食品質量監管體系和鬆散的執法和守法環境,“撓癢癢”似的處罰,權力與處罰不對等,造成這些洋品牌不像在國外“犯事”後那般緊張,違法成本過於低,拿犯事不當事。
凡是企業都要追求利潤,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可能遭到鉅額罰款或失去市場,因此,企業尤其是洋企業非常重視自己的聲譽。但現實情況卻是部分洋品牌在中國連續被曝質量問題後,國內市場銷售依然增長強勁。
比如,有些引起社會關注、消費者強烈反映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發生在歐美國家,需要面臨極為慘重的經濟代價,動輒上億元的處罰就已經罰得關門。
著名品牌專家李光鬥認為,外資跨國企業在國外守規矩而在中國屢屢犯規,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執法環境問題。其實不管是百年老店還是世界500強,企業是經濟性動物,追求利潤是本性。如果執法環境不嚴,企業肯定會利用這個漏洞盈利。
因此,對於有影響力的國際品牌,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發揮其在公司管理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長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同行業和國際企業樹立標桿和榜樣,以不負國際大品牌的美名,這樣才能真正在中國市場立足。而對於我們的監管來説,需要監管的不僅僅是食品企業,作為監管制度和監管部門亦應在監管之列。對於消費者而言,不能一味迷信洋名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手投訴”和“用腳投票”,這樣企業自然不敢亂來。
總之,要儘快改變目前洋品牌群體性“陷落”的窘境,需要監管者、洋品牌和消費者等多方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