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選啥樣的種子是每年種地最犯愁的事兒,希望農業專家幫幫我們。”即便已經是農業“老把式”,王益生在選種時仍然有些犯愁。
王益生已經種了多年大豆。他是黑龍江省海倫市海北鎮南華村農民,當地也是黑龍江省最大的大豆集散地。他説,海倫市場上有100多個大豆品種,每個品種説明書都寫著“高産”,種什麼品種全憑自己感覺和看周圍農民種的效果。先進的農業科研技術咱不懂,就想這簡單的種子問題能早點解決。
農業專家介紹,市場上的作物種子品種很多,質量也良莠不齊,糧食産出能力不一,農民很難辨別。一旦遇到種子性能不佳,就會導致減産,嚴重時甚至顆粒不收。
類似情況在黑龍江省青岡、雙城等玉米産區也存在。青岡縣建設鄉雙富村農民范守發等農民介紹,市場上化肥種類很多,買化肥時都是聽經銷商介紹哪種好,到底地裏需要什麼樣的化肥,應該補充什麼營養元素,他們也弄不清楚,特別希望能用上農業技術人員測土配方的化肥。“知道這地兒缺什麼,再補什麼,地力提高,糧食産量也能上來一些。”
《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黑龍江省一些産糧大縣了解到,農藥市場種類多、數量雜,農民很難識別。隨著病蟲害抗藥性越來越強,農民希望學到更多的防治知識,以應對逐年增多的病蟲草害,把損失降到最低。
“一些農民對新的科研成果和新技術的可靠性有所懷疑。”青岡縣永豐鎮鎮長張德君對此很有經驗,一般情況下,一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要先給農民示範,農民見到了效果,自己用一小塊地嘗試,對自己的應用效果滿意後才會大面積嘗試。
“很多農民已經習慣多年的種地方式,不願意改變,也不願意冒險嘗試。”寶清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崔天祥舉例,當地推廣大壟寬行和覆膜兩項種植技術,其中覆膜技術的畝效益高於大壟寬行技術。但由於投入較大、種植技術複雜難學,一些農民寧願去選擇增産增收效果一般,但投入較少、操作簡單的大壟寬行技術。
經常為農民培訓農業技術的黑龍江省農科院研究員張國民説,農民大都願意接受一些實用性技術,特別是那些應用之後能夠馬上見效的培訓內容。
他在基層培訓過程中發現,年輕農民大都到外地打工,前來培訓的農民多以50歲左右居多,知識水平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先進農業科研成果的應用。
無論是針對農民的需求還是轉變農民的種地方式,都需要科研人員做大量實實在在的工作。但一些專家認為,農業科技人員的職稱評定和職務晉陞以論文為標準,農業科研經費“對上多對下少”,導致一些農業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到怎樣發論文、跑經費上,而不是如何解決農民急需的良種、良法問題。急需解決現有農業科研機制問題,讓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産緊密地聯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