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深滬兩市中小投資者模擬詢價活動開展得火熱,個人投資者真正參與新股網下詢價配售進展如何?“一切有待監管層的細則明確,一旦細則出來應該很快,但是暫時沒有聽説具體的時間表。”某接近監管層的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有業內人士認為,之所以個人投資者遲遲未能真正參與新股網下詢價,與制定出臺配套政策以及實施流程需要時間不無關係。“主承銷商需要找合適的個人投資者,個人詢價還要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登記備案,交易所方面則需要進行相應的技術準備,這都需要一定時間。”不過,證券時報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目前交易所方面基本做好了相應的技術準備,個人投資者真正參與新股詢價配售沒有問題。
諸多跡象表明,個人投資者參與新股網下詢價“卡殼”的真正原因在於監管層的細則沒有出臺。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按照此前發佈的《關於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個人投資者獲准參與新股詢價,並對個人投資者作為詢價對象提出了一定的條件。“問題就在這,根據上述文件,監管層對個人投資者的參與條件概括為"應當具備5年以上投資經驗、較強的研究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時間年限滿5年比較好操作,但是什麼標準才是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則沒有明確。”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按照業內人士介紹,可能在修訂後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基礎上,由監管層出臺細則,對如何界定衡量個人投資者研究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量化,再由主承銷商在上述政策範圍內,結合所在券商的實際情況允許一定的彈性操作。比如某證券公司最先傳出可能將個人投資者參與新股網下詢價配售的資金門檻定在2000萬元,但據證券時報記者最新了解,“2000萬元的資金門檻僅為公司此前自己的想法,最終會根據監管層細則來確定,而且會更多關注個人投資者研究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
而在一些機構人士看來,個人投資者參與對整個詢價過程影響多大有待觀察。從第七類詢價機構的實施情況來看,作為機構投資者的私募等在詢價中尚且表現一般,因此資金、投研實力都有限的個人投資者定價能力更是有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