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個經濟學家怎麼會如此有錢”?上周,國內著名經濟學家華生與其妻子鐵凝向母校東南大學捐款1100萬元的消息引發網絡熱議,與此同時,華生身家30億元的傳聞也不脛而走。網絡上的留帖大多認為這“不可置信”,沒有人願意相信,“一介書生”與“億萬富豪”兩個概念之間竟然也可以畫等號。
“學識落寂,金錢生輝,其實有些悲催。”在得知自己向母校捐款之事已成網絡炒作焦點之後,華生在微博中依然淡定,但還是透露出些許的無奈。
為什麼一個經濟學家會如此有錢呢?其實我們不妨反問一句,“經濟學家為什麼不能有錢呢?”遠的不説,就説現在已經紅得發燙的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滿大街都是他的暢銷書,商業演講一票難求,電視臺更是節目不斷,自“出道”以來,光版稅、出場費保守估計有百萬數量級,多説幾千萬也一點不邪乎。
當然,區別於郎鹹平這種“明星經濟學家”靠媒體賺錢,大多數經濟學家是靠在市場中搏殺,或經商,或投資,學以致用來完成財富積累。華人經濟學家中,張五常善於經商幾乎眾所週知,他曾公開表示自己在香港經營商業停車場,並於美國投資物業,此外他還對藝術品投資情有獨鍾。有戲言稱,如果將所有華人經濟學家的財産排名,張五常一定名列前茅。
經濟學家經商投資其實並不新鮮。據資料顯示,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創始人的凱恩斯在他一生之中從未停止過股票投資,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曾遭遇套牢,但最終還是依靠股市“老有所養”,遺産高達數十萬英鎊;另有資料表明,“剩餘價值理論”創始人卡爾 馬克思也曾經投資股市發過小財,但蓋棺論定,他在物質財富上所創造的遠不如其在精神世界的建樹。
説到這,恐怕已經有一些人開始開竅,凡事不能先戴上有色眼鏡,“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早已過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學家是有條件更是有必要成為有錢人的。我們試想,如果一個終生都在研究經濟的人,卻在個人經濟問題上無所建樹,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懷疑其不學無術,亦或是在研究一些對人類無絲毫貢獻的烏托邦理論?
30億,甚至更多,只要這些財富光明磊落,華先生自然無愧於心,也就不必為捐款風波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