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棵白菜頂上一斤半豬肉”,“白菜比豬肉還貴”,這幾天,白菜又成了餐桌上的熱門話題。估計現在也沒有人敢説,那就是白菜價,很便宜之類的話。從“蒜你狠”、“天價蔥”到“肉價白菜”,最近幾年,屢次出現很平常的蔬菜賣價奇高的現象。然而,在追蹤菜價上漲的背後,卻發現農民依然賣菜難,農民也沒有從菜價的高漲中分到一杯羹。於是,受傷的不只是市民,還有菜農。
一年前,山東39歲菜農韓進自殺事件讓人記憶深刻,只因持續勞作三四個月,換來的竟是8分錢一斤的“傷心”菜價。當人們把目光都鎖定在市民吃菜貴時,菜農該怎麼辦?他們的利益又怎麼來保障?
對於賣菜難的原因,眾説紛紜。究其根本原因,流通環節是制約菜農賣菜難和菜價賤的主要障礙。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大致要經過“菜農—小販—産地批發商—長途運輸戶—銷地批發商—小販—市民”多個環節。每個交易環節都要把利潤加上,至少加價5%。各種費用如火車皮費用、堆垛碼垛、裝車卸車等加總起來,蔬菜進入市場時,價格已經漲幅很大。
此外,流通環節的損耗、攤位費用也將以成本的方式轉嫁給消費者。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蔬菜在流通環節的損耗達30%左右,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5%。
農超對接模式、直銷等以減少流通環節,但是,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只有15%的蔬菜銷售能夠實現農戶和超市的直接對接,大部分農戶依然走的是傳統銷售模式。一位菜農通過網上直銷土豆,起初銷售不錯,但是並沒有堅持太久,由於快遞費用大幅上漲而不得不停止。
流通問題讓農民賣菜難,讓市民吃菜貴。而且,投機商利用流通環節大做文章,曾經的大蒜、綠豆風波,都是市場上炒作起來的。
相關專家建議,建立市場的大流通才能解決賣菜難,減少攤位費用,加大對批發市場公益性的支持力度,有利於蔬菜價格的穩定和流通的暢通。但是這些客觀上由地方政府或相關權威機構合力進行承擔。
當農民賣菜難,會縮小蔬菜種植面積,又會引發新一輪的市場菜價高漲。只有流通環節解決好了,菜農的利益得到保證,市民也跟著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