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個多月前,歐盟委員會的一則公告宣告了一個好消息:基於中國在W TO訴訟的一項勝利,歐盟將復審涉華52項反傾銷案,而在當時還在為這個結果歡呼的中國企業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復審”卻最終成為“鏡花水月”。
當地時間3月23日,歐盟委員會發佈一則公告稱,為執行緊固件反傾銷措施爭端解決裁決,邀請鋁箔等52項涉華反傾銷措施企業提出復審申請。業內分析稱這將給申請復審的企業一個獲得重新裁定並修改其當前負擔的高關稅的機會。
但《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多家企業採訪發現,面對歐盟苛刻的復審條件和漫長的時間,原本態度積極的國內企業大多放棄了提交申請“商務部曾經召開過多次會議鼓勵企業積極提交復審申請,但是我們幾家大企業私下開過幾次會,大家都覺得如果向歐盟提出申請最終結果可能更糟,所以都決定放棄。”國內一家向歐盟出口産品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上述人士坦言,一方面,不少企業由於關稅制裁已經失去了歐盟市場,申請沒有了實際意義。另一方面,歐盟復審的程序繁瑣,需要提交大量繁瑣材料,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不僅如此,按照歐盟的法律,並未規定具體的審核期限,企業從時間上“耗不起”。更為重要的是,即使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申請,可能會得不償失。按照歐盟規定,企業一旦遞交復審申請後就不能撤回,歐盟復審過程中調查期的選擇、規則使用、方法選擇等各種不確定因素甚至很有可能會使復審後的稅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