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新網5月12日電(記者 楊麗) 2012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四週年的紀念日。早在年初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就宣佈,該省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已經勝利完成。四年來的重建工作,使地震災區的基礎設施、民眾的居住條件等遠超震前。在此起點上如何謀求發展振興,正成為地震災區的新任務。如今18個對口援建省市也在完成由援建者到合作者的角色轉變,增強動能,著眼長遠性,實現再生性跨越,正成為地震災區的發展共識。
為發展振興積蓄能量
四川省副省長魏宏在國新辦四川災後恢復重建新聞發佈會上曾表示,汶川特大地震以來,四川通過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經濟大發展”,取得了“交通大突破”,並狠抓了“結構大調整”。
事實上,四川 “交通大突破”及“結構大調整”的成果,對推進四川工業化及城鎮化具有重要意義,併為四川地震災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積蓄了能量。
四川的“北大門”廣元市2008年前只有一條高速,交通的不便制約了廣元的發展,目前,廣元境內已經初步形成了由五條高速公路、兩條鐵路、五條國省公路、一條水路、一個支線機場為主的交通網絡。以羅家溝立交橋為原點,經高速,向北到西安,向西到蘭州,約需要4小時,向南到成都,向東到重慶,大約需要2小時。交通的便利,已成為廣元市招商引資、企業發展的資本。
由北京援建什邡市的“北京大道”更被譽為“什邡通向外界的生命線”,這條路把什邡師古、湔氐、洛水、八角、鎣華、紅白6個重災鎮與外界連接起來,過去什邡市民想從什邡市到成都,要從德陽繞道,花兩個小時。現在經過北京大道,到成都只要30多分鐘。便捷交通為什邡未來的大發展帶了可能。
在災後重建工作中,為了進一步增強災區造血功能,對口援建省市逐漸變為對口合作方,在18個對口援建省市的幫助下,震後四年一大批重點園區、重點産業和産業集群正在災區崛起,例如浙江援建廣元的川浙合作産業園,廣東援建的“廣東-汶川工業園”, 浙江援建青川的“飛地”工業園區,北京援建什邡的“京什産業合作園”,遼寧省援建綿陽安縣的“華晨汽車工業園”…… 四川省正加速培養一大批萬億産業帶和千億産業園,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汽車製造、油氣化工、新能源等特色優勢産業, 經過“結構大調整” 的四川地震災區發展前景可期。
2011年四川6個重災市(州)的地區生産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災區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全面超過災前水平。
工業振興高標準起跳
四川地震災後重建過程中,工業發展被推到重要位置,高標準起跳成了一種共性。
伴隨工業振興,部分地震災區建起了更大規模的工業園區,發展起更大的産業集群。綿陽市安縣是“5.12”地震位列第七的極重災縣。目前安縣把工業強縣作為“一號戰略”,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化,大力實施工業4個百億工程,著力打造汽車及零部件、精細化工、醫藥食品三個百億産業,全縣工業實現了再生性跨越。
地震災區的新建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在招商選資方面,瞄準高端,向著主導産業聚集化、傳統産業高端化方向發展。都江堰市在2008年的地震中工業經濟全部受損,經濟開發區企業全部停産,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成效幾近覆滅。地震後,引進了深圳佰瑞興、肯百特電子的等一批高端電子信息企業入駐,軟體和信息技術、健康食品、現代中藥、精密機械加工等主導特色産業輪廓凸顯、高新技術産業集聚發展。廣元市川浙合作産業園引進的能士智慧港、元泰達沫鋁廠等企業,也是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高科技企業。
走低碳發展之路,成為四川災後工業振興的一大特色。如廣元市旺蒼縣的氣煤循環經濟工業園,依靠延伸産業鏈,攀成鋼焦化項目走出了一條低碳發展路。針對公司煉焦産生的焦爐煤氣,為開發利用大量富餘煤氣,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旺蒼合眾化工甲醇項目被引進,為對煤焦油進行深加工,實現煉焦附屬産品的綜合利用,天森化工企業被引進。
尋求村鎮發展新路徑
四川地震災區村鎮四年來借助援建力量,挖掘資源優勢,開啟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不僅改善了農民的居住條件,更為村鎮的發展找到了出路,帶來了産業化發展路徑,實現了農民增收。
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傳承民族特色,為村民致富打造特色品牌。綿竹的年畫、新北川的羌繡都成了當地村民新的致富方式。羌族姑娘基本個個會刺繡,祖祖輩輩相傳至今,使羌繡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震後羌繡已經開始向産業化方向發展。綿竹年畫,震後也被作為民間品牌深入挖掘起來,如今綿竹年畫村已形成包括陶版年畫、三彩畫坊、錦藝唐等30余家“前店後院”式年畫作坊,吸納了近千人專業從事年畫製作、銷售,開發出刺繡年畫、陶版年畫等100余個年畫品種。經過幾年的發展,羌繡和年畫産品已經銷往海內海外多地,農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現代農業示範區、高效農業示範園在四川震後災區建起,並釋放出輻射力。都江堰市向峨鄉獼猴桃産業園區的小獼猴桃樹剛剛結果,在這裡通過重點企業進行土地流轉、整理、建設的方式,企業從村民手中“徵集”到土地,統一種植獼猴桃,並聘用當地村民為園區打工,年底農民可以享受到分紅,這種方式有利於農民實現可持續增收。而在江蘇對口援建的綿竹市九龍鎮江蘇高效農業園,創造過草莓每畝收入增長20倍的奇跡,這裡採用江蘇農業專家與當地農技人員、江蘇農民勞模與當地農戶手把手的技術傳遞模式,農民在採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農果栽種,家畜飼養過程中,實現大幅增收,目前有些技術已輻射至周邊縣市。
重建村鎮特色農業的發展,因具有規模化、獨特性的特點,又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參觀,如此又形成了新的特色鄉村旅遊産業。一些地方政府也正在推動單一農家樂為主的休閒旅遊向鄉村生態休閒、康體健身、現代農業觀光旅遊的方向發展,為農民增收尋求多條路徑。
作者: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