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中國葡萄酒之父張弼士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8日 15: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梅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葡萄酒之父張弼士

  張弼士簡介

  張弼士(1841—1916年),1841年生於大埔縣。16歲渡海到印尼的雅加達(原稱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曾當過幫工,開過商行,採過錫礦,成為當時海外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從此,他亦商亦官,走上仕途。先後任清廷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等職。為了振興祖國工業,他先後投資興辦粵漢鐵路、廣三鐵路等,並創辦山東煙臺張裕釀酒公司,被稱為“中國葡萄酒之父”。1898年間,他集資在巴城、亞齊辦了兩家遠洋航運公司。

  1、離鄉背井創實業

  1858年,張弼士家鄉遭受嚴重災荒,不少人離鄉背井,外出謀生。張弼士當時18歲,在鄉村竹坊做竹工,少年意氣,隻身漂洋過海前往南洋謀生。初在一家米店當雜工,後來又到了一家紙行當幫工。他做事勤懇認真,聰明過人,而且忠厚誠實,深得老闆信任。

  一次,一位從歐洲來的海員,拎著一箱子貴重東西,找到張弼士的住處,請他驗收。張弼士很奇怪,對這位海員説:“我在歐洲沒有親戚,這東西不是我的。”海員面露難色:“你看,地址和姓名都沒有錯,退回去我怎麼交代?”雖然托運單上的收貨人明明是自己,可是張弼士堅決不收。最後,那位海員只好採取了折中的辦法,暫時將箱子寄放在這裡,等復查清楚再作處理。臨走時他還説道:“如果一年以後,還沒人領,這個箱子就是您的了。”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箱子依然沒人來取,張弼士也依然未將它打開,他還在耐心等待箱子的主人。此事在當地傳揚開來,紙行老闆非常欣賞他的誠實品德,將店裏財務交他管理,後來,又將自己的獨生女兒許配給了他。這位賢惠的妻子以後成了張弼士事業成功的助手。

  幾年後,老闆病逝,張弼士繼承了他的資産。有了一定的資産後,張弼士開始顯示他卓越的經營能力。他先抽出一部分資産,開設了一家經營各國酒類的商行,並承辦了當地的酒稅和新加坡的典當捐務,隨後又承包了荷屬東印度(在印度尼西亞)一些島嶼的鴉片煙稅,資産很快得到了較大的擴充。接著,他把目光投入了墾殖開發。當時,荷屬東印度殖民者為開發與掠奪鞭長莫及的島嶼資源,曾放手讓華僑組織墾殖公司,張弼士抓住這一時機,抽出大部分資産投入這一事業。1866年,他在荷屬葛羅巴埠創辦了裕和墾殖公司,大規模地開墾荒地,專門種植椰子、咖啡、橡膠、胡椒、茶葉等熱帶經濟作物,並在墾殖區間種雜糧,獲取了極大經濟效益。1875年,他又在蘇門答臘的阿齊創辦了新的墾殖公司。1877年和1878年,他在荷屬怡厘創辦的裕業墾殖公司、爪哇日裏創辦的笠旺墾殖公司就有橡膠園8處,雇工近萬人。在經營墾殖開發的同時,他積極捕捉機會創辦各類實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他在英屬馬來亞彭亨州文東埠開設東興公司,開採錫礦,賺了一大筆錢;在日裏開設日裏銀行,專門辦理華僑儲兌和僑匯業務,深受廣大華僑歡迎和依賴,業務得到很大發展;在棉蘭、檳榔嶼興建了大量中西合璧的住宅,大力發展房地産事業;組織了一個聯絡海內外的藥材批發網,國內的名貴藥材多經張氏藥行批銷海外,海外名貴藥材及西藥,亦多經張氏藥行批銷回國,溝通了海內外藥材市場等。

  1892年,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富國之道,途經新加坡時,曾向張弼士詢及致富之術,張回答:“吾于荷屬,則法李克,務盡地利;吾于英屬,則法白圭,樂觀事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徵貴販賤,操奇致贏,力行則勤,擇人任時,能發能收。亦如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若智不足以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終不足以學斯術。吾服膺斯言,本此為務,遂至饒裕,非有異術新法也。”一番高論令龔氏大為嘆服。

  這樣,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30多年裏,張弼士終於建立起了自己的企業王國,最高資産達到七八千萬元,成為當時南洋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富翁。

坐落于大埔縣西河鎮的張弼士故居

  2、葡萄美酒鑄金盃

  1915年,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商品博覽會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讓世人為之震驚、令國人為之驕傲的中華實業家張弼士。張弼士經營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此次送展的“可雅白蘭地”、“紅萄萄”、“雷司令”、“瓊瑤漿”(味美思)一舉榮獲最優等獎和4枚金質獎章,這是中國商品首次在國際上獲得如此殊榮,“可雅白蘭地”也因此而命名為“金獎白蘭地”,成為馳名世界的名牌。從此,葡萄酒這種極品酒只屬於西洋的歷史被永遠改寫,而這位歷史的改寫者就是當年編歌自唱的放牛娃張弼士。他在山東煙臺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産葡萄酒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成為當時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

  歷史的契機加上強烈的愛國之心成就了這位中國葡萄酒釀造第一人。

  1890年,張弼士任巴城商務領事時,有一次參加法國領事舉辦的酒宴,席間,人們對所飲法國三星斧頭牌白蘭地名酒大為讚賞,法國領事為此大談酒經,並對張弼士説:“此酒用法國波爾多地區盛産的葡萄釀造,如用中國山東煙臺所産的葡萄釀造,酒色並不遜色。”

  張弼士問:“這話怎説?”

  法國領事猶豫片刻後告之説:“當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我也是其中一員,法軍駐屯天津附近時,我曾與其他士兵一起,到煙臺採集了大批葡萄回營,用隨軍攜帶的小型壓榨機壓汁釀造,味道香醇,酒質與法國白蘭地可相為媲美。當時,法國官兵曾議論,瓜分中國領土時,法國要力爭山東,好在煙臺設廠釀酒。”

  張弼士聽後大為震驚,將此事牢記心中。1891年,張弼士應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之邀,到煙臺商討興辦鐵路事宜。張弼士借此機會對煙臺進行了全面考察,了解到此地靠山面海,氣候濕潤,土質肥美,確是種植葡萄的好地方。當即決定於此投資設廠,定名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1892年,張弼士投資300萬兩白銀,辟煙臺兩座佔地千畝的荒山,栽植從德、法、意等國引進的120多個優質葡萄品種,建立自己的大葡萄園;引進壓榨機、蒸餾機、發酵機、白橡木貯酒桶等釀酒先進設備,建造聞名中外的地下大酒窖,重金聘請歐洲一流釀酒師,建立了我國最早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釀造葡萄酒的大企業。

  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伴隨著失敗與成功的考驗,“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終於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們釀的酒色澤金黃透明,酒質甘醇幽香,風行全國,遠銷海外,在世界市場上嶄露頭角。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題詞“品重醴泉”,以示嘉勉;康有為下榻張裕酒廠亦曾書贈絕詩一首:

  淺飲張裕葡萄酒,種植豆臺芍藥花。更復法華寫新句,欣于所遇即為家。

  風雨兼程終不悔,留得芳香在人間。張弼士在總結張裕創業史中寫道:“備歷艱阻”、“擲無數之金錢,耗無量之時日,乃能不負初志。”

  3、打造巨輪爭國威

  1898年,從印尼首都巴城到新加坡的海面,波濤起伏,海水不時地拍打著停靠在碼頭的德國班輪。

  張弼士一行3人和一名德籍家庭醫生準備乘坐德國班輪前往新加坡辦理商務。他叮囑管事購買4張頭等官艙票。船票買回來,卻只有一張官艙票,3張統艙票。張弼士很奇怪,問管事為什麼只買了一張官艙票,管事無奈地説“德國輪船規定華人不準購買官艙票,那張官艙票還是德國醫生買到的”。張弼士聽後,當即勃然大怒,將4張船票撕得粉碎,扔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海。他感到炎黃子孫的尊嚴受到了嚴重侵犯,良久不能平靜,隨手舉起慈禧太后賞賜的禦窯寶藍大花瓶向地板砸去,打了個稀巴爛,並憤然吼道:

  “豈有此理,華人不能坐官艙,什麼茍例?簡直欺人太甚!中華民族不可侮,中國人不可欺!”

  “對,中國人不可辱,我們堅決不坐德國人的船。”在場的中國人也義憤填膺地説道。

  “大家説得對,我們要坐自己的船。清政府無能力辦商船,我張某來辦!”弼士旋即對一同來的創辦潮汕鐵路的張耀軒説:

  “記住,以後我的商船凡德國人一律不賣票!”眾人喝彩,海水呼嘯。

  不久,張弼士邀張榕軒、張耀軒昆仲共籌航行蘇門答臘及中國南部海面的遠洋航運,創辦了“裕昌遠洋航運公司”和“廣福遠洋輪船公司”。從此,遼闊的太平洋上開始出現飄揚著中國大清龍旗的僑辦遠洋巨輪,並專門與德國輪船同走一條航線,比德國的同等官艙票價低一半,並且一報還一報,不賣票給德國人,迫使德輪取消了歧視華人的規定,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威風。

  4、慷慨救國終不棄

  張弼士深受清廷賞識倚重,是地道的“紅頂商人”。他不僅在晚清時期的國內政商兩界聲名赫赫,還經常代表清政府在海外叱吒風雲。他先後擔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閩粵兩省農工路大臣、欽命頭品頂戴、光祿大夫、粵漢鐵路總辦、佛山鐵路總辦等職。民國初年,還被任命為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立法會議員、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等。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後來北洋軍閥政府的相互傾軋,他卻看得十分透徹,對參政並不熱心,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傾注于“實業救國”,給當時積貧積弱的祖國和舉步維艱的革命事業以慷慨支持。

  辛亥革命初興,張弼士即鼓勵兒子張秩捃加入同盟會。當革命黨人在海外秘密活動時,張弼士便指示其南洋企業秘密援助,並通過胡漢民暗助孫中山30萬兩白銀。辛亥革命爆發後,張弼士又向孫中山捐贈一筆鉅款,後來他還給福建民軍捐贈白銀7萬兩,1904年又為東海海防籌捐鉅款。

  1900年黃河決口成災,張弼士目睹災區慘狀,深為同胞遭難而憂慮,急回南洋募捐百萬兩銀款賑災,清政府為此賜其“急公好義”牌匾,豎于其故鄉大埔。

  張弼士在海外倡導教育,弘揚中華文明更是不遺餘力,在新加坡等地,他創辦了中華學校和應新華文學校,又專門設置福利基金為外出學子輔助學費。在他的帶動下,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地相繼興辦了8所華文學校。他在汕頭設置“育善堂”,購置數十間樓房堂産作為嘉應五屬福利基金,為出國學子補助學費等。1905年他獲清朝皇帝光緒恩賜御書“聲教南暨”匾額一方。在受匾典禮上,張弼士慷慨陳詞:

  “國家貧弱之故,皆由於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於學校不興,我等旅居外埠,積有財資,眼見他西國之人,在埠設西文學堂甚多,反能教我華商之子弟,而我華商各有身家,各有子弟豈不可設一中文學校,以自教其子弟乎?”

  梁紹文在《南洋旅行漫記》中稱“在南洋最先肯犧牲無數金錢辦學校的,要推張弼士第一人”。張弼士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報國之志可見一斑。

  1916年9月,張弼士為慶祝“可雅白蘭地”酒榮獲金獎和赴美之行成功,在印尼巴城五知堂設中秋宴會,答謝中外賓客。會上他異常興奮,頻頻舉杯祝酒,導致心肌絞痛,12日,終因醫治無效,病逝于荷蘭皇家醫院,享年75歲。張弼士病逝後,移柩返籍途經新加坡、香港時,英荷政府下半旗致哀,港督躬親憑吊,民眾到處設牲祭奠,可謂生榮死哀。國學大師章炳麟亦敬送輓聯“南人光祖國,天際以歸魂。”

  今人稱“張裕酒”是“國魂酒”,“裕”字原取意中華實業永遠“昌裕興隆”。如果説張弼士對中華釀酒業的最大貢獻,就是引進了西法釀酒(包括現在全國各地種植的釀酒葡萄,多半都是從他手中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那麼他釀造的中國“金獎白蘭地”等飲譽中外的葡萄美酒則把偉大的客家精神傳遞給了世界……

熱詞:

  • 張弼士
  • 潮汕鐵路
  • 斧頭牌
  • 葡萄酒釀造
  • 金獎白蘭地
  • 可雅白蘭地
  • 實業救國
  • 雷司令
  • 紅頂商人
  • 墾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