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人大審議農田水利建設報告 加大市場機製作用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10: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馬暉 北京報道

  “‘最後一公里’現在確實是農田水利最為薄弱的環節。”水利部部長陳雷坦言。

  4月25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召開聯組會議,就國務院關於農田水利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開展專題詢問。包括水利部部長陳雷、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等部委官員都參加了此次聯組會議。

  會上,關於農田水利建設中“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成為焦點,多位委員的提問均有所涉及。

  蔡昉委員表示,要解決這一問題,重啟“發動群眾興修水利”的建設模式已不太現實,應加大“市場機制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最後一公里”

  此前,水利部部長陳雷代表國務院就農田水利建設工作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報告。

  在報告中,陳雷透露,目前全國仍有近半數的耕地是“望天田”,現有灌溉排水設施大多建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農田灌排“最後一公里”問題日益突出。

  所謂“最後一公里”,是指在水利建設中,與幹渠、支渠配套下到田間的部分。水利部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著大型灌區的改造力度加大,幹渠、支渠的配套完善率比較好了,但是支渠以下到田間的部分,由農民和受益人負擔的部分,“由於投資、投勞等多種問題不能發揮整體的綜合效益”。

  而在2009年北方大部分乾旱,2010年西南地區特大乾旱,特別是雲南連續三年乾旱,“最後一公里”所帶來的問題都充分暴露出來。

  “我們現在農田水利的灌溉設施仍然很薄弱,現在的農田水利大多建於40、50年代,有一些水利工程已經老化失修,管護差,毛細渠道不配套難以維繫,很多灌區工程已經達到或者超出使用年限。”高洪委員表示。

  在主管部門看來,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缺錢,一個是缺人。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走“發動群眾興修水利”的建設,建立了“兩工”模式,即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發動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

  此後,隨著“兩工”的取消,農民的投工投勞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陳雷透露,過去高峰時候一個冬春的農田水利建設投工投勞是130億個工日,去年冬春的時候統計了一下,是30億個工日,凈減了100億個工日,一個工日按30元算,一年等於減少了3000億元的農田水利投入。

  “儘管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仍難以彌補資金缺口。”陳雷説。

  熟悉農村工作的郭鳳蓮委員認同水利部負責人的判斷,此外她還提出,在目前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的情況下,如何調動農民參加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將是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一大挑戰。

  現在,農民收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非農收入比重明顯上升,農業比較效益低,很多地方的農民參與興修水利的積極性不高,舊有的農田水利投入政策、組織方式、管理模式都面臨新的挑戰。

  “儘管這幾年水利部門,還有國務院也拿出了很多方式,推行了很多新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對於政府的補貼,如何與農民參與相結合,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郭鳳蓮説。

  利用市場機制

  針對此問題,水利部的解決思路是進一步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要廣泛的發動群眾、組織好群眾,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組織群眾興修水利建設。”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

  他認為,要同農民講清楚投工投勞不是加重其負擔,而是解決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薄弱環節,夯實農田水利基礎,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和

  抗災減災能力,是為農業的增産、自身的增收做的一件實事。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採取了政府動員新模式。以廣西為例,最近三年,每年冬春水利建設之時,當地都會以自治區黨委、政府名義下發專門文件,要求自治區的四大班子都深入到各個地縣,包點包片,地縣的四大班子深入縣區,縣區的深入鄉鎮,鄉鎮的深入到村組。

  “每年都有很多幹部下到基層,用一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和群眾共同參與農田水利建設。”陳雷介紹,“去冬今春 ,廣西僅通過這項措施就投入了工日8000多萬個,實現了恢復性的增長”。

  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冬春農閒時節,強化政府組織發動,加大項目帶動,採取以獎代補、民辦公助、一事一議等方式,組織和引導農民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對於這樣的解決思路,有委員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方新委員表示,首先需要弄清楚農田水利建設的責任主體到底是誰。

  “從農田水利建設來講,特別是主幹渠網的建設是公益事業,政府責無旁貸,但是田間水利建設的責任主體到底是誰?農民還是政府?取消‘兩工’之後新機制的起點,究竟是政府主導、農民參與,還是應該是政府扶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民辦公助?”方新委員表發問。

  對此,陳雷坦承,田間工程的責任主體問題“比較複雜”,跟現在農村的經營體制有很大的關係。不過,還需要考慮到農業目前仍為弱勢産業,亟待政府資金扶持的現實國情。

  “特別是中央明確了從土地出讓收益到拿出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投入力度,我相信田間‘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將會得到加快解決。”陳雷説。

  對此,蔡昉委員亦表示,應加大“市場機制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目前之所以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關鍵在於沒有把正的激勵信號充分地利用好,引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那麼這是一個體制上的問題”。

熱詞:

  • 農田水利建設
  •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 灌溉排水
  • 最後一公里
  • 審議
  • 興修水利
  • 市場機制
  • 灌區工程
  • 投工投勞
  • 農民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