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毒膠囊源頭調查:學洋明膠廠在滄州或有馬甲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5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每經記者 黎光壽 河北阜城攝影報道

  儘管大火燒燬了許多秘密,卻暴露了“&&大哥”學洋明膠蛋白廠帶領眾多小作坊生産明膠的事實,用藍礬皮熬製的含鉻工業明膠,通過數量眾多的膠囊企業、乳製品企業以及食品添加劑企業,進入産品終端,讓消費者身處險境,防不勝防。

  一個從大火中倖存下來的小本子,記下的不僅是一筆筆交易往來,更是一段如何摧毀公眾健康的歷史。該廠副廠長稱,這個小本子來自學洋明膠廠創始人宋海新。

  “這回恐怕算是徹底關了”

  2012年4月19日下午,河北省阜城縣古城鎮前宋村南部,兩台挖掘機正在施工。在上千畝的平地上,就像是剛剛過去一場地震——殘垣斷壁隨處可見,一個又一個十多立方米的大鋼鍋倒在地上,又黑又臭的污水四處橫流,一些村民正在收拾破銅爛鐵和磚塊。一陣風吹過,迎面而來的臭氣令人窒息。

  在廢墟的南面,一個名為“河北省學洋明膠蛋白廠”的工廠坐落在河北383省道武千公路 (武邑縣到鹽山縣千童鎮)北側78.2公里處。工廠大門緊閉,除了值班室外,院內空無一人,三層辦公樓一樓二樓已被燒得焦黑。

  一名前宋村曾經的明膠作坊老闆常福禮(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前宋村從20世紀70年代就有人在生産明膠,開始是一個大隊有一口熬膠的大鍋,後來是一個小生産隊有一口大鍋,80年代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以後,個人也開始熬膠。常福禮説,最紅火的時候,村裏有200多戶都在熬膠。該村支書宋振傑表示,今年還有60多家膠廠,但只有20多家還在生産。

  在衡水市工商局網站上,阜城縣曾經註冊過的含有“明膠”字樣的企業共43家,目前顯示“已成立”狀態的只有16家,其餘的明膠企業要麼顯示為“登出”,要麼顯示為“吊銷”。而在前宋村,真正註冊的明膠廠及銷售處只有7個,其中有兩個已登出,剩下的有兩個屬於經銷處,只有村支書宋振傑名下的前宋明膠廠和學洋明膠廠等三個廠還處於營業狀態。

  多位前宋村村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村民要生産明膠,都要交錢給村裏,具體交錢的數目從1萬到1.4萬不等,“給鍋上刷上油漆,表示交過錢了,沒有交錢的就要拆掉”,“都説大隊(村)統一辦證,要生産給大隊交錢就行”。村民表示,無論支書、村委會主任還是村會計,三個人中任何一個人收到錢都行。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沒有在衡水市工商局網站上發現前宋村的集體明膠廠,只看到以村支書宋振傑名義開辦的個體企業 “前宋明膠廠”。宋振傑表示,前宋明膠廠是過去的事情,現在他已經不幹了,他只是替一些收錢單位和部門收款,但他沒有回應是受哪些單位和部門委託。記者檢索發現,2004年阜城縣一次類似的清理行動中,宋振傑等三人曾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多位村民介紹,製作明膠屬於季節性生産,儘管前宋村許多年輕人常年在外賣膠,但大多數熬膠戶都是利用農閒時間熬膠的農民,賣膠的能力不足,膠熬出來以後多半賣給學洋,學洋的主要角色則是把從小廠收來的膠賣出去。也就是説,村民交錢獲得生産明膠的資格,膠從作坊裏生産出來,再通過學洋賣到市場。

  “我們只知道他們來收我們的膠去賣,但具體賣到了哪我們不知道。”常福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到中央電視臺報道“毒膠囊”事件之後,他才知道學洋把明膠賣給了生産藥用膠囊和食品、乳品的企業。

  正是這個報道,引燃了4月15日下午學洋明膠蛋白廠辦公樓的大火,大批秘密化為灰燼。

  “那天老闆娘和二兒媳中午出去的時候給我説,一會兒可能會有人來,你把門關上,然後到別的地方避一避。”學洋明膠廠守大門的宋光輝告訴記者,他關門以後就離開了廠區,後來看到廠內冒煙起火,消防車來了,他才回來,他也不清楚誰放的火。

  4月22日,阜城縣通報,在中央電視臺《每週質量報告》關於“毒膠囊”的節目播出後,阜城縣王集鄉原人大主席宋江新電話指使該企業職工劉愛國縱火,銷毀了電腦、賬本、文件後逃離了現場。這場火災有8人被抓,宋江新被開除黨籍、行政開除,宋江新、劉愛國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阜城縣的通報還顯示,該縣目前正在對全縣明膠生産企業攤點進行集中清理整頓,對非法生産經營工業明膠的企業攤點堅決取締,拆除設備,清理現場,並做好善後處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極少數幾家膠廠,幾乎所有的熬膠小作坊都被推平了,有當地人感慨“這一回恐怕算是徹底關了”。

  老闆宋海新其人

  多位與學洋明膠蛋白廠創始人宋海新熟悉的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宋海新從上世紀80年代小作坊開始熬膠,到後來發現賣膠遠比熬膠更賺錢,就轉做明膠銷售,主要業務是從村民手中收購明膠,然後轉手出售,賺取差額利潤。一員工透露,學洋明膠蛋白廠以4000~5000元/噸的價格購買了前宋村小膠廠生産的膠以後,轉手就以2萬元以上價格賣出。

  工商資料顯示,學洋明膠蛋白廠設立於2004年4月5日,法人代表宋海新,企業類型為“個人獨資企業”,註冊資本210萬元,實收資本210萬元,經營範圍是“食品添加劑(B型皮食用明膠C級)、皮膠、工業水解皮革粉生産、皮子、皮革,骨頭銷售及相關進出口業務”。

  “精明”是許多人對宋海新的看法。廠裏的所有銷售數據都由宋海新及其家人掌握。一名老員工告訴記者,來拉貨的車都是與老闆商量好了直接進來拉貨,員工幾乎不知道那些車從哪來,車出門之後都不知道開往哪去。

  曾擔任過學洋明膠蛋白廠常務副廠長的羅文正告訴記者,宋海新的“摳門”在前宋村是出了名的,他極為節儉,捨不得吃捨不得喝,儘管身家數百萬元,衣著打扮還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形象。羅文正説,宋海新的“摳門”也體現在對待工人上。學洋明膠廠給工人的工資是每天70元,而同樣工種在小膠廠,工資開到每天100多元。副廠長陳鳳池也表示,他目前工資每天70元。

  羅文正介紹,儘管他和宋海新是同學關係,但十年前剛進廠時,宋海新給他的工資是每天25元,比其他工人的工資還低,現在他在廠裏幹了11年,一天也就100元。羅文正表示,宋海新因為工資給得太低,在周邊村莊招不到人,就邀請他到廠裏任高管,負責派工和招工等事宜。他發現工人工資太低,建議宋海新加工資,結果宋海新認為他“站錯了隊”批評了他。

  羅文正介紹,由於宋海新的吝嗇,導致學洋明膠廠的管理一直沒能正規起來,廠裏有一半的設備——正是最新最先進的一部分一直沒有利用起來,而工人由於工資太低,也不好好幹活。“現在上班,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中間只有12點到12點半用來吃飯休息,工資又低,誰還來幹活?”羅文正説。

  學洋只産工業明膠

  “過去我們這裡生産的膠,用的都是好皮子。”常福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十年前,前宋村小作坊熬膠的時候,“儘管也是下腳料”,但那些皮子沒有經過藍礬的處理,經過生石灰軟化後,甚至可以直接食用,因為“藍礬皮含鉻,無論怎麼去都去不了”。

  資料顯示,藍礬皮是製革工業製作成品革時修剪剔下來的革皮廢料,因為在將動物生皮鞣制過程中要加入含鉻的鞣製劑和藍礬 (五水硫酸銅)等化學藥品,使皮料呈深藍色,俗稱為 “藍礬皮”。鉻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在人體內超標對身體有害。而藍礬皮的産生,與製革工業的技術進步有關。

  1992年第4期《明膠科學與技術》刊文稱,“隨著製革工業的技術進步,製革生産過程中的皮革剖層由原來的剖生皮(鹼皮)改為剖藍礬皮,使得明膠行業中的皮明膠生産原料(生皮邊、鹼皮邊)大大減少,價格越來越高,以致很多明膠生産廠家倒閉。而製革廠的藍礬皮邊角料卻日益增多,因此開發藍礬皮制膠新技術已成為制膠界的當務之急……”該文作者認為,藍礬皮制膠新技術是對中國三膠工業發展的又一新奉獻。

  常福禮介紹,藍礬皮目前的價格很便宜,每噸200~400元,而傳統生皮的價格是每噸3000元,以出膠率來比,5噸藍礬皮出1噸膠,傳統生皮是1.5噸出1噸膠,但銷售價格相差不大,採用藍礬皮還可以有一點錢賺,採用生皮根本就是賠錢。因此,10年前,前宋村就基本上從熬製食用明膠轉向了熬製工業明膠。

  學洋明膠蛋白廠也不能免俗。在學洋工作了11年的羅文正説,記憶中,學洋使用的原料一直都是藍礬皮,生産的是工業明膠,加上從小作坊收來的工業明膠,他不記得生産過食用明膠。曾任副廠長的陳鳳池也證實,學洋明膠廠的生産原料主要是藍礬皮,其生産的全是工業明膠,根本就沒有食用明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學洋明膠廠周圍發現,該廠的原料和廢料的顏色呈淡藍色,在廠區內東部的一個車間裏,存放的也都是帶有藍色的皮料,與在前宋村隨處可見的成堆的皮料顏色一致,陳鳳池證實該料就是藍礬皮。多名學洋廠員工證實,這些廢料主要來自溫州和廣州等地,也曾有來自韓國的藍礬皮。溫州的直接用大貨車拉來,廣州的部分用火車運至衡水或東光,部分通過集裝箱船運至天津新港,再找當地貨車運來。

  工人陳金玉負責開車在廠內運送這些皮革廢料到車間。多位員工的敘述顯示,皮革廢料運來後,需要找一批農村婦女將它們剁碎,然後將其放進50個水泥池,放上水,倒入成袋的生石灰,泡上20多天,皮子就像新鮮的一樣晶瑩透亮,撈出來加上硫酸浸泡一天一夜,然後送到熬膠車間,在膠鍋裏熬煮,最後送到烘乾車間烘乾。

  羅文正説,每天學洋廠都會使用3個池子的皮革廢料熬膠,出膠2噸。這些明膠會按照顏色、黏度、動力被分為一道至四道4個等級,一道、二道是好膠,每噸能賣到2萬元左右,三道、四道是次品,只能賣到每噸1.2萬元。

  羅文正説,黏度也是評價明膠質量的標準,黏度數字越小,膠的質量越次,動力則是指膠的硬度,硬度越高,膠越好。他説,一般學洋收膠時主要查看黏度,小作坊生産的“土膠”主要是晾曬膠,黏度在4度到5度,只能用來做工業黏接劑;而學洋明膠廠生産的明膠是烘乾膠,黏度最高達到15度或者16度以上。

  羅文正介紹,儘管學洋明膠蛋白廠生産的高端膠也還是工業明膠,但在銷售時主要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裝袋,有的裝入印有“工業明膠”字樣的袋子,有的裝入白色、沒有任何標誌的袋子。這些沒有任何標誌的袋子經過中間商的手,賣到膠囊廠和食品添加劑廠。他還表示,學洋明膠廠生産的低檔膠和從小作坊收來的土膠,主要作為黏接劑使用,包裝後以“工業明膠”出口到韓國做黏接劑,主要用於黏接火柴,俗稱“火柴膠”,高檔膠被買去做了膠囊。

  羅文正和陳鳳池都證實,學洋明膠廠生産的膠和從小作坊收來的膠是不會混到一起的,“現在銷售自己的膠本來就很難,如果再摻上收來的土膠,就一點也賣不出去了”。不過,學洋明膠蛋白廠和小廠的區別在於,小廠一年只能在春秋兩季各生産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學洋明膠廠因為設備先進,能比小廠多生産一個月,但因製冷技術不過關,在夏天和冬天不能生産。

  學洋蛋白粉或涉三鹿事件

  “如果只是生産明膠,學洋廠是虧的,如果只是收購小膠廠的膠賣出去,也只能維持生存。”4月19日,常福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學洋建廠以來,最大利潤來自於水解蛋白的生産和銷售。

  常福禮介紹,學洋最紅火的時候是在2008年“三鹿事件”前,該廠生産的蛋白粉有增加蛋白質含量的作用,被多家奶企使用,三鹿事件中的罪魁禍首蛋白粉“不能把學洋的排除在外”。

  記者檢索資料發現,2008年發生在石家莊三鹿集團液態奶內添加“三聚氰胺”蛋白粉事件,沒有報道顯示相關的調查涉及學洋明膠蛋白廠。不過常福禮介紹,“三鹿事件”後,學洋明膠蛋白廠的蛋白粉生意衰落了,“最近兩年沒聽説他們做過這個生意”。

  羅文正證實,學洋明膠蛋白廠所生産的動物水解蛋白,就是用藍礬皮生産的。羅文正説,生産動物水解蛋白的工藝和生産工業明膠基本一致,在熬成膠以後,如果需要明膠,就直接烘乾,如果需要水解蛋白,就加上一些原料。他並未明確究竟添加何種原料。

  就動物水解蛋白中的鉻含量問題,羅文正解釋,把藍礬皮放進池子裏用石灰浸泡,就是去鉻的過程,先用鹼後用酸,就可以去掉大部分鉻。常福禮認為,鉻是藍礬皮中最毒元素之一,很難徹底去除。

  羅文正介紹,生産水解蛋白的生産線和生産明膠的生産線是同一條生産線,只是兩種産品不能同時生産,每天的産量都是2噸左右,多了要虧錢。陳鳳池證實,2012年動物水解蛋白只生産了十多天,就生産了20噸左右。

  資料顯示,學洋明膠蛋白廠是骨膠、果凍膠、工業明膠、食用明膠、藥用明膠、火柴專用膠、水解動物蛋白等産品專業生産加工的私營獨資企業,2009年獲得食品添加劑生産許可證,現為國內最大的明膠、水解膠原蛋白生産基地之一,其明膠蛋白系列産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

  《食品科學》雜誌2000年第11期一篇文章介紹,動物水解蛋白在食品工業上使用廣泛,例如方便麵的調味包、膨化食品、雞精等,不同風味的動物水解蛋白可應用在不同食品行業中。不過,隨著學洋明膠蛋白廠燒起一把大火,公眾無法了解學洋明膠廠的動物水解蛋白都賣給了誰,也難以知曉哪些品牌的方便麵、膨化食品等使用了學洋明膠蛋白廠的動物水解蛋白。

  滄州或另有馬甲

  常福禮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宋河新在滄州創辦了學洋明膠公司,購買了先進的設備,但從來不生産,貨源主要來自阜城的學洋明膠蛋白廠,其中又以向小膠廠收購為主。

  工商資料顯示,滄州市的學洋明膠公司全稱為“滄州市學洋明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滄州學洋)”,註冊資金50萬元,成立於2006年3月8日,法人代表王金香,註冊地址是滄州市滄石路運河區農貿市場西側,其營業執照已于2009年1月8日吊銷。

  不過,在滄州學洋被吊銷營業執照前的5個月,2008年8月6日,一家名為“滄州市金箭明膠有限公司”在同樣的註冊地址成立,註冊資金5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王婧,經營範圍與滄州學洋類似,該公司還處於經營狀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檢索發現,“宋河新”的名字也出現在金箭明膠有限公司在網絡上發佈的銷售經理欄目內。

  4月21日,記者在滄石路運河區農貿市場西側50米處發現一處正在擴建的房子,原來3層,已經擴建到4層,而且東面有一棟4層鋼架結構房屋正在裝修。聲稱在該3層樓房大門口值班的一名50多歲男子錶示,對什麼情況都不清楚。

  經再三要求,記者得以進門上樓看一下。上到二樓,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走出來,用力將記者推下樓,説這裡什麼也沒有。到門外,記者再三問老太太該處是否就是滄州學洋明膠廠,老太太先是説自己耳聾,後大聲地表示是,但一個月之前不幹了,已經停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查詢到學洋明膠蛋白廠在衡水乾源大廈A座504室有一個銷售部,聯絡人是宋訓傑,宋海新的大兒子。但記者于4月22日抵達該處時,發現該處門上貼牌為“工程技術部”。該樓保安表示,該房間已由城建集團入駐兩年了。

  相關報道

  殘缺小本暴露大秘密 更多下游企業或捲入

  儘管4月15日的那場大火將許多秘密都化為灰燼,儘管學洋明膠蛋白廠的銷售數據基本掌握在宋海新及其家人手裏,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仍然獲得了一份證據,其間似乎藏著大秘密。

  這是一個在學洋明膠蛋白廠內撿到的筆記本殘骸,沒有殼,部分已被燒燬。4月22日,學洋明膠廠常務副廠長羅文正仔細辨認後告訴記者,筆記本的主人是宋海新。

  羅文正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了節約開支,廠內不設銷售部,不養業務員,明膠的銷售除了其父子在外邊跑,就是依靠長期建立的老關係。另外,宋海新請不到人記賬,導致學洋明膠廠連最基本的出入賬都沒有,每次有交易,只能記錄在小本子上。

  記者看到,筆記本裏記錄了大量進原料、支付貨款、走訪客戶及與客戶交易的情況,提到的交易主要是與個人及一些知名企業的,如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北京三露廠、北京金海洋食品添加劑有限公司、撫順肉聯廠等。

  筆記本內容顯示,與三元食品的關係是在2000年8月19日到21日晚,“帶二兒子北京”,“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西城區,鼓樓西大街75號”等,具體交易內容沒有寫明確,只在後邊寫了“發北京膠25袋(20袋白,5袋烘乾)”。後來媒體調查顯示,該聯絡地址只管銷售液態奶,三元也發佈聲明稱與學洋明膠廠沒有業務往來。

  提到北京三露廠和北京步步高飲料有限公司的內容都是“用蛋白”,具體數量不詳。在北京金海洋食品添加劑有限公司的名稱後,有一段話是“送貨車回,追回4代(袋),這次1代上次3代”,尚不能確認是否與北京金海洋食品添加劑有限公司有關。

  關於撫順肉聯廠的記錄是,于2000年8月5日抵達撫順肉聯廠,“交500元”,“要3T白/kg”等,字跡潦草,難以辨認。此外,該筆記本還記錄有 “撫順市新食品工貿有限公司”的字樣,記錄該公司位於撫順市順城區高山路206號。不過從撫順市工商局的資料來看,未發現有該企業的註冊信息。

  記錄中還提到寧波市鎮海海福盛食品工業公司,公司名後有“駱駝農業開發區”。記者在寧波市工商局網上只查到寧波市鎮海新海福盛食品工業有限公司。不過,新海福盛的經營範圍是“冷凍乾燥食品機械、熱風乾燥食品機械及配套設備製造、加工、批發、零售;農副産品、水産品收購;自營和代理各類貨物和技術的進出口”,註冊資金170.8萬元,成立日期是2004年8月3日。

  在筆記本上,能明顯看出公司名稱的還有合肥市東盛貿易公司、漯河市明膠廠、郾城縣明膠廠、四川南充四榮化工有限公司、青島李滄區崑崙食品添加劑商店、重慶正隆工業公司、廣東省開平明膠工業公司廣州經銷部等。

  此外,該筆記本還記錄了與“江新”、“河新”與“振傑”等人的經濟往來。據前宋村以及學洋明膠蛋白廠多人確認,“江新”即“宋江新”,是宋海新的四弟,本次學洋明膠廠火災發生前在阜城縣王集鄉任人大主席,在衡水市工商局的資料中,他還曾擔任阜城縣福利第一明膠廠法人代表,不過,該廠經營期限到2002年6月18日已經結束。

  “河新”即“宋河新”,宋海新的三弟,其名字常出現在學洋明膠蛋白廠銷售經理的網絡名片裏,也出現在滄州市學洋明膠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的網絡名片裏。記者不能確認該筆記本中的“振傑”是否就是前宋村支書宋振傑。宋振傑4月20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到學洋明膠廠來了。

熱詞:

  • 明膠廠
  • 工業明膠
  • 食用明膠
  • 黏接劑
  • 出膠
  • 熱風乾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