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最近,鄭州鄭上路的一段排污明渠內,一夜之間出現大量空心膠囊,300余米的渠溝被各色膠囊堆積成了“彩虹河”。網友調侃,此次空心膠囊“集體跳水”屬“畏罪自殺”——由於媒體連續曝光“問題膠囊”,這批膠囊自認有罪,遂跳河自盡。
這是充滿諷刺意味的笑談。空心膠囊“集體跳水”,當然不是“自殺”,更可能是違法企業“毀屍滅跡”;需要謝罪的,也絕不是膠囊本身,而是生産、採購、銷售“問題膠囊”的相關企業。
與曾經默默無聞的“問題膠囊”生産企業相比,一些涉事制藥企業的名氣顯然更大。“問題膠囊”堂而皇之地進入市場,與這些企業為了壓縮成本不惜放鬆質量監控,有著直接而重要的關係。在控制問題藥品、追查“問題膠囊”流向、查封生産線之後,到了追究法律責任這一步,這些藥企是絕對不能撇清的。
藥企為何拼命壓縮成本?果真如部分人所説,是因為藥價持續下降?或許對少數低價藥品來説,每粒膠囊幾厘的差價確實是生死線,但業內人士也指出,大多數藥品中膠囊的成本可以忽略。更何況,危害公眾的身體健康,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立。“問題膠囊”折射出的,是一些藥企近乎畸形的發展方式,不惜質量壓縮成本,卻在科技創新上少有建樹,做起廣告來倒是舍得投入鉅資。
以號稱做“良心藥”的修正藥業為例。這家企業在明星代言和電視廣告投放上下了重金,僅今年3月份,在中央和省級衛視廣告投放金額就達3.46億元。“問題膠囊”事件持續發酵,其廣告仍在各家電視臺“疲勞轟炸”。由於代言醫藥廣告收益較高,演藝行業內已出現代言藥品的“專業戶”。
在廣告上投入大手筆的同時,藥企在質量監控上的投入卻相當吝嗇。“問題膠囊”的問題,在於其重金屬鉻含量超標,2010版《中國藥典》也將鉻含量正式列入了“空心明膠”的檢測指標之中。而包括修正藥業、通化金馬在內的國內多數藥企,卻沒有檢測鉻含量的設備和能力,所謂“抽檢後送第三方機構檢測”的效果,也很值得懷疑。國家藥監局公佈修正藥業生産的兩種膠囊藥品重金屬鉻超標後,修正藥業甚至表示,他們還不知道是哪個供應商供給的膠囊原料鉻超標,需要排查。可見生産管理之混亂。
不是通過提升産品質量,而是通過大量投放廣告來佔領市場,這種低端的發展方式只會令企業走入為了壓縮成本不惜犧牲質量的歧途。要引導企業走上嚴控質量、不斷創新的“正道”,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環境,無非加強監管,增加“劣幣”的違法成本,對違法企業和人員嚴懲不貸。藥企的健康發展,不僅是一個行業的事,更關係公眾的生命安全。(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