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楊芮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豬肉價格在經歷了一年多以來的急速上漲和高位運行後,今年卻是一路下跌。4月20日,發改委發佈消息顯示,今年春節後,受生産週期性波動影響,生豬價格持續走低。截至4月11日,全國生豬出場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4.61元,豬糧比價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墜入“預警區”,部分地方養殖戶已經出現明顯虧損。
為此,近日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等部門聯合發佈《緩解生豬市場價格週期性波動調控預案》(以下簡稱《預案》),以應對生豬價格走弱局面。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該《預案》的重點是充分發揮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的合力,通過增加儲備吞吐來穩定市場預期,緩解生豬生産和市場的週期性波動,既保護養殖戶的利益,也照顧到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承受能力。
需求低迷致肉價下跌
“今年一直在賠錢,賣一隻豬大概會賠120元至130元。”河南一散養戶李先生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近生豬價格基本上變化不大,每斤只有大約7元錢,他之所以一直強撐著主要是基於對“上半年淡季,下半年旺季”這一規律的信念,希望能在今年下半年盈利。
規模養殖戶禹經理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他翻閱著記錄告訴記者,“4月5日賣的價格是6.85元/斤,18日賣的時候是7.15元/斤,近幾天差不多還是這個價。”禹經理透露,現在生豬僅成本價大概就得要7元/斤,前些時候出一頭豬大概得賠100元。
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劉麗分析,“肉價的下跌是因為需求低迷造成的。食品企業肉食産品銷售不佳、限量屠宰,對生豬的採購就會相應減少,造成養殖戶生豬銷售受阻。”
中華糧網信息研發總監張智先表示,“從全國水平來看,6:1的盈虧平衡點可能意味著有些地方是虧損的,而有些地方可能處於虧損的邊緣,養殖效益總體情況不是太好。”
劉麗認為,最近豬糧比下跌與玉米價格高位運行也有一定關係。不過造成週期性變動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養殖戶跟風嚴重,掙錢了都去養豬,豬多了不掙錢了又都不養了,這就造成了生豬價格波動較大。而有關部門採取的策略也是價高壓價、價低提價,這對市場往往不會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還會出現反作用。
針對豬肉價格對消費的影響,劉麗表示,雖然肉價連續回落,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回落幅度並不明顯;而從整體物價水平來看,豬肉價格雖有回落,但並未抑制CPI的上漲。
新預案重視雙邊影響
一邊是“肉貴傷民”,一邊是“豬賤傷農”,在豬肉價格一直在走極端的情況下,消費者和養殖戶都叫苦不迭。
近日出臺的《預案》正是為了要竭力解決這一問題。據張智先分析,此次預案的特點主要是從雙邊來考慮豬肉價格問題,並將消費者的承受力納入到考慮中。與以往調控手段有所變化的是,當豬糧比過高,比如到9:1或8.5:1時,國家就會投放儲備,平抑價格。
此前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針對預案也表示,“預案的發佈有兩方面作用:一是把國務院2007年以前出臺的一系列生豬扶持政策進行了固化;二是在上次預案中規定了兩個市場運行指標,一個是豬糧比價,一個是能繁母豬存欄量。而上輪預案發佈以來對緩解生豬市場週期性波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據劉麗分析,生豬市場在 《預案》還沒出臺之前就已呈現出止跌態勢,並且近幾日一直震蕩上行,各地養殖戶都看好第二、三季度市場走勢,也表明《預案》的出臺對豬價形成了利好支撐。
除了國家政策補貼和提供一定指導外,劉麗認為,只有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才能使生豬市場供應趨於穩定,但這一目標短時期內難以完成。目前需要指導養殖戶理性存、出欄,不要盲目跟風,才能避免市場波動和自身不必要的損失。
張智先也表示,價格的波動可能與目前的養殖結構有關,市場還在向規模化過渡發展的過程中。規模化養殖戶抗風險的能力較強,因此將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而散養未來可能只是區域市場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