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從官方媒體變臉,到港股變臉,碧生源這一路走來一直非議不斷。這家曾經因操作藏秘排油大紅過、也大黑過的家族企業,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能在輿論的狂風疾雨中一直屹立不倒?
■文/端木,本刊特約評論員
年初,一直飽受“虛假廣告”非議的碧生源公司再次被媒體曝光,稱其出售的保健藥品主要成分番瀉葉,在醫學專家看來是需嚴格控制使用的“瀉藥”,同時,該公司産品的功能僅是改善便秘,而廣告宣傳中除口臭、色斑、痤瘡甚至失眠健忘等都被納入了療效範圍。
隨後,碧生源在其官網上回應質疑,稱其當前的廣告不存在違規行為,但同時承認,2009年上市前該公司廣告確曾有過違規行為。
變臉
就像是提前嗅到了危險,2012年1月6日,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碧生源發出“預警”,稱2011財年“營業額將小幅下降”、“凈利潤將大幅下降或轉為小幅凈虧損”,並將主要原因歸於“整體宏觀經濟自2011年下半年愈趨放緩”。 當天,早已跌破發行價格3.12港元、而且“越潛越深”的股價,從1.25港元再次“向下發力”,到3月2日收市已然跌到0.8港元,跌幅達36%。去年初,上市不久的碧生源披露的第一份年報(2010財年)已呈“勉力維持”之相,而將要出爐的2011年凈利潤居然“歸零”甚至出現負值。一年多以前,碧生源高舉2007~2009年的靚麗財報到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後第一份年報疲軟、第二份年報虧損,讓人頓時生出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原來港股也變臉。碧生源業績如坐過山車,顯然難以用五年來沒有太大變化的宏觀經濟因素來解釋。見慣“變臉”的投資人,用腳後跟都能猜到這齣戲幕後的故事。
圖為碧生源凈利潤走勢圖。(資料圖片)
從銷量上看,碧生源仍然保持增長勢頭。但顯然,這是為了搏上市而大力促銷的成果。2009年、2011年的“銷售及市場營銷投入”分別為3.44億元和4.23億元,分別佔當年營業額的53.1%和48.4%。
以往,碧生源精明地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則,除對個別重要客戶之外極少賒貨。2009年底的貿易應收款僅為3942.8萬元,相當於年營業額的6.1%。2009年10月,通過出售A系列優先股融資1.02億元之後,碧生源開始全力準備上市。2010年前六個月,碧生源為了上市“網開一面”,貿易應收于6月底達到7240萬元,年末又進一步增至1.35億元,全年增幅達242.7%。除了犧牲財務上的穩健之外,碧生源還加大了營銷的力度,包括廣告投入、“加量不加價”等。
圖為碧生源産品銷售額。(資料圖片)
碧生源在改變募集資金用途方面倒是很大手筆。2010年9月,碧生源以每股3.12港元的價格發行了4.2億股。凈募集資金折合人民幣約10億元,按《招股章程》披露,其中的3.65億元用於擴大産能、2.74億元用於建華東地區總部、1.46億元用於研發……根據最新披露,碧生源拿出3.6億元在北京購置了期房,相當於募集資金的35%。
碧生源是賣什麼的?
要問碧生源是賣什麼的?不少人會想當然地説:是賣袋泡茶的。錯,碧生源是賣概念的!
2009年初,碧生源全部廠房設備的賬面值僅為891.6萬元人民幣。用這不到900萬元的設備,耗費約5000萬元的原料和包材,碧生源硬是生産和銷售了4.52億包 “保健茶”,取得6.46億元營業收入。而這一年的研發投入只有194.6萬元,相當於銷售的千分之三。
碧生源是廣告鋪路兜售概念的典型,2007年到2010年它的毛利潤率分別為70.8%、83.2%、89.4%和89.6%。當然,碧生源賣概念致富是有同盟的。首先是廣告公司、媒體和明星代言人。碧生源將營業額的30%以上拿來打廣告,2007年至2010年的廣告投入分別是4910萬元、1.2億元、1.97億元和2.5億元。據不完全統計,碧生源與12家衛視有業務往來,還贊助“上海世博禮儀小姐競選”、“新絲路模特大賽”、“我愛記歌詞”,還冠名了成都臺的《舞動嘉年華》、湖南臺的《越策越開心》、齊魯臺的《請你做代言》,甚至贊助央視的《健康之路》……郭冬臨、牛莉、徐靜蕾等影視明星先後出任碧生源的形象代言人。
用錢“砸”出了家喻戶曉的知名度後,碧生源聰明地給渠道留出較大的利潤空間,使其成為兜售概念的同盟軍。碧生源常潤茶出廠價為1.53元/袋,而每盒(25袋)零售價59.8元,批零差價達56.3%。遍佈全國的400多家經銷商和上萬個零售終端(95%是藥房,其餘是超市和便利店),海王星辰連鎖藥店、同仁堂連鎖藥店、屈臣氏、沃爾瑪等大型機構的染指,使碧生源的産品覆蓋所有省份及直轄市。
碧生源瘋狂砸錢鋪就的廣告之路劣跡斑斑,僅在上市前的兩三年間因侵犯肖像權、誇大功效、未獲批文等問題,被警告、停售、撤銷批文就有23次之多。
碧生源概念的最終買單人當然是消費者。2010年,碧生源常潤茶銷量達到3.7億包(2009年為2.35億包);減肥茶銷量達2.93億包(2009年為2.17億包)。這6.63億包茶給碧生源帶來8.74億元銷售收入,而出廠價平均每包1.32元。2010年報披露,碧生源原料成本2972萬元、包裝成本3842萬元、銷售及市場營銷開支4.23億元(其中廣告費2.5億元)。也就是説,消費者以平均每包2元的價格買到的産品,其中營銷費用攤了4毛8分錢,包裝物花了4分錢,所謂的“茶”只值3分錢!
碧生源標榜其産品是作用溫和、對腸道無刺激的保健茶,但其配方中最關鍵的藥效成分卻是番瀉葉。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的:番瀉葉,異名旃那葉、瀉葉、泡竹葉。來源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為刺激性瀉藥,通過腸黏膜和神經刺激腸蠕動,屬於猛藥,建議儘量少用。作用於結腸,一般幾個小時內生效。嗚呼,消費者2塊錢買來的是對身體可能有巨大潛在危害的“猛藥”。
碧生源為何打不死?
首先,為什麼實體經濟中純靠廣告打開市場的“保健品”,從鱉精到藏秘排油,腦白金、碧生源至今仍然風生水起。與社會的浮躁,送禮文化盛行、科學保健知識缺乏都有關係。但如果要糾正這種現象,見效最快的就是懲罰碧生源們的幫兇。播放誇大廣告的媒體(碧生源廣告違規23次)和代言人。一經查實,收到的廣告費要加倍吐出來,商超要下架、售出去的貨要退賠。
其次,為什麼資本市場會出現碧生源。這次對歸真堂活取熊膽,資本市場算是顧忌民意,敬而遠之。對碧生源這類靠廣告鋪路的“保健品”,本身對社會對公民的健康有害,而且這類騙局根本長不了。為這樣的企業提代投融資服務,既輸錢、又輸人。
點評:
美國“碧生源”的代價
■文/冰清,食品營養學碩士,現任美國矽谷生物公司高級研究員
2009年,美國曾經發生過一起類似“碧生源”的案件。一名名為Boca Raton的佛羅裏達男子利用郵件和舉辦各種活動進行虛假的減肥産品宣傳。他宣稱,他的減肥保健品可以不用飲食和鍛鍊就能達到大量減肥的效果。他忽悠了將近10萬個消費者參與一個臨床測試,得到了將近700萬美元的利潤。他聲稱得到了一些名醫的支持,但是實際上這些醫生都不知情。他所説的幾位支持此産品的醫生,一位只有在墨西哥行醫的執照,並不具備在美國行醫的資格;一位根本沒有用過他公司裏的任何産品。他實際上賣的不過是一種很簡單的乙酰殼多糖,但是他在廣告中大大誇張了減肥效果,也欺騙消費者説得到了一些醫學權威的背書。有人向FDA舉報了他,經過調查,他的減肥品沒有他宣稱的那麼神奇,而他在宣傳過程中存在著誤導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並且也涉嫌洗錢。他在被捕後,以500萬美元交保。經過一年的偵訊,在2010年,他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美國對違反保健品的規定的處罰非常嚴格。實際上,美國對保健品的政策很完善,如生産原料以及成品都必須嚴格符合衛生及安全標準。對於保健品的標簽,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名稱、各種原料含量、生産日期、生産商、包裝者、銷售商的名稱和地址等信息外,還必須註明該産品不能作為診斷、治療或者預防任何疾病使用。因為在美國,只有藥品才能做出這些關於疾病療效方面的聲明,特別是不能做虛假的保健品廣告。名演員都不敢接這樣的活兒,所以在電視節目中很少看到像中國那樣,有大牌明星做類似的廣告。一般只有在專門的健康類雜誌中才可以看到相關産品的廣告,而且廣告措詞相當謹慎,總是有遵聽醫囑的提醒。企業也會小心謹慎,稍有虛假宣傳,就會惹上官司,被消費者投訴。美國食品藥品主管機構FDA並不負責膳食補充劑的廣告監管工作,而是由“聯邦貿易委員會”負責,各司其職讓消費者有地方維權。
實際上,類似碧生源的案例很難發生在美國。減肥藥如果沒有應有的效果,或者裏面摻有有害人體的成分,都不能繼續在市場上生存。因為美國有完善的制度,也有長期有效、措施得力的監管。中國的保健品全靠廣告忽悠,又有不少名人為之站臺,在生産和監管上都不夠嚴格。讓中國保健品産業走到今天這種地步,監管失控是根本原因,當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的監管成為給錢就過的擺設時,再好的規章制度也形同虛設。希望碧生源事件是個契機,中國政府能夠好好整頓保健品市場,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同時大力加強監管,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