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艾經緯
[ 這些誘發出金融危機的華爾街人士以及未能阻止危機爆發的政府官員,最後都搖身一變成為金融危機的白衣騎士 ]
2008年的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確實已是煙消雲散,但一般的民眾顯然並不清楚危機中的細節。
危機之後,關於危機的書籍汗牛充棟,但顯然都太過於專業深奧了。安德魯 羅斯 索爾金所著《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則是一本比較通俗的介紹當年金融危機的書籍。
但這本厚達600來頁的書難免讓人望而生畏,好在根據此書濃縮的98分鐘的同名電影《大而不倒》給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認識那場危機的窗口。
電影的主線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産及其引發的金融動蕩,進而美國政府進場展開拯救華爾街的行動,通過給各大銀行注資的方式購入有毒資産。電影雖短,但情節上涉及到市場、政府、投資者等各個方面。
電影情節中充滿著破産、談判、拯救,人物心理則充斥著恐慌、焦慮以及憤怒。整部電影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顯得節奏異常緊張,其中諸如金融市場暴跌以及拯救過程等片段會讓你覺得驚心動魄。
從反映次貸危機尤其是拯救華爾街這一角度而言,這部電影無疑是不錯的。但一部電影的優劣,情節上的安排是重要的,其所反映的基調或者説是價值立場更為重要。
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一直是好萊塢電影中的主線,這一點在電影《大而不倒》中亦不能例外。這也是筆者看完電影最鮮明的感覺。
毫無疑問,我們都會仰尚英雄,但這部電影中的英雄主義基調筆者卻是有點難以接受的。影片放大了決策的艱難和阻力,以及與時間賽跑的節奏感,或許也正因為此,當時的美國財長保爾森的個人英雄主義才得以凸顯。
可以説保爾森于電影的角色和保爾森在自己的《峭壁邊緣》一書中的角色頗為一致。整部電影在講保爾森如何“挽狂瀾于既倒”,他在電影中一直佔據中心角色。
相比而言,電影中相當低調且冷靜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外表年輕內心強硬的當時的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後來接替保爾森成為美國財政部長)二人在戲中出現的頻率相對低得多。
不僅如此,整部電影中的人物都是精英人士,鮮見平民色彩。電影開頭,從貝爾斯登開始,雷曼兄弟、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國國際集團、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等華爾街巨頭的高管們陸續登臺。隨著危機的深入,保爾森、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蓋特納等政府官員也相繼登場。
人物精英化,顯然也就無法指望電影基調平民化,更不用説批判了。
這些年來,華爾街題材的電影並不少,但基調平民化,乃至批判色彩很濃的電影並不少見,譬如《開水房》、《華爾街》等等。
所以熟悉這段金融危機的人看完電影會覺得有些很好笑,這些誘發出金融危機的華爾街人士以及未能阻止危機爆發的政府官員,最後都搖身一變成為金融危機的白衣騎士。
當然,或許我們不應該如此苛求這麼一部電影,畢竟它是一部電影,而不是一部紀錄片。
那麼,鋻於此,讀者們不妨去看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雖然此部紀錄片的民粹主義傾向也多受指責。可以説,這兩部片子是互為補充的,不同的視角以及價值立場會讓你對次貸危機的前因後果有個全面、客觀的了解。 (作者為本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