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當一個國家鋼鐵製造達到峰值並穩定以後,其製造業才開始成熟,才有繼續創新的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製造業得到飛速發展。遺憾的是,中國製造模式在財富積累的同時也留下了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約束未來發展的瓶頸。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如何提高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呢?
中國製造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工業和組裝業。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從那時起中國的貿易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在進出口貿易中,相當大的比重是加工貿易,它催生了中國大量以簡單加工和組裝為主的製造企業。然而,現在形成的這個産業鏈體系是不完整的,很多中國製造企業主要任務是接單、按圖加工組裝,附加值較高的兩端不在國內。這種低端製造業是缺乏核心技術和能力的,也談不上有自己的品牌。
今天的中國製造業,我認為已經陷入了低成本陷阱。製造業的競爭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成本,二是創新。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在今天主要來自於低成本,低人工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環境成本,這種低成本帶來的是以成本為唯一的競爭手段。初期看這是一種競爭力,長期看,低成本弱化了我們製造企業的競爭力。近幾年來,各類要素成本不斷發生變化,原有競爭優勢不斷縮小。未來,製造規模大但競爭力不強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以鋼鐵為例,1979年中國鋼鐵業年産量是2800萬噸,而2011年達到了6.88億噸,佔全球産量的48%。鋼鐵行業是製造業的糧食,提供著工業最基礎的原材料,同時它的産業變遷軌跡相對非常小,而且全球鋼鐵産業的發展軌跡與製造業的軌跡高度重合。19世紀初,鐵路興起,帶動冶金、煤炭、汽車製造業發展,1800年英國鋼鐵産業佔世界一半以上。1910年到“二戰”前夕,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製造大國,並在上世紀70年代前一直保持鋼鐵大國的地位,最高産量突破1.4億噸。二戰後日本鋼鐵工業迅速崛起,鋼鐵産量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1.2億噸;德國差不多也一樣。從這個規律看,當一個國家鋼鐵製造達到峰值並穩定以後,這個國家的製造業才開始成熟,成熟之後才能開始創新。現在有人説全球製造業發生了第三次大轉移——向中國轉移,這僅僅是大家認為的趨勢,我認為中國離世界製造中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只能説是具備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的條件。英國的製造業成熟後實現了機械化;美國的製造業成熟後,出現現代工業;德國、日本的製造業成熟後出現了微電子工業。再回頭看中國,過去是消化、引進技術,目前還是跟隨的時代。
下一步中國製造業提高競爭力應做出哪些努力呢?如今中國步入轉型發展期,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説,意味著高度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對中國製造業來説是個脫胎換骨的時期。為此我們應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提高創新能力,這是提升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搞製造業的人都清楚,客戶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企業只有不斷在技術等各方面進行突破,開發出新的産品,同時你的産品有低成本和好的性能,才能有好的發展;第二,提高産業鏈整合能力,中國這幾年製造業發展更多是停留在“微笑曲線”中間這一段,未來應向産業鏈兩端轉移;第三,要逐漸培養自己的品牌,使這些品牌在全球有一定的知名度,縱觀世界製造業發展,這也是很多百年老店的成功經驗;第四,企業競爭是人的競爭,今後的中國製造企業要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